打擊樂的發展相較於其他樂器、樂種來說是發展的比較晚,約出現在十九世紀末於戲劇演出中,發出節奏、和聲或特殊音效等用途,直到二十世紀逐漸被演奏家重視,慢慢發展成可用來獨奏的樂器。打擊樂的種類繁多,能展現出的音色和演出效果更是被許多人喜愛,也由於打擊樂擁有如此獨特的魅力,許多作曲家為其寫出許多作品。在1940年Paul Creston創作了第一首木琴協奏曲之後,木琴從歐、美地區向世界其他地方發展傳遞,漸漸的打擊樂中的馬林巴木琴成為許多演奏家和作曲家用來表達其內心想法的重要媒介。 筆者以世界知名的日本木琴演奏家安倍圭子女士為例,安倍圭子在打擊樂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她不僅僅是一位演奏家,也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其創作的作品、世界各地演出和教導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在筆者練習木琴曲時發現,安倍圭子常將其創作的同一首作品,以不同編製的演出形式呈現,例如以木琴獨奏、二重奏、協奏曲等各種形式出現,這也讓筆者產生對這些版本之間的異同作分析與了解,例如在木琴獨奏中一段優美的旋律,同一段旋律線條在木琴協奏曲中,和其他打擊樂者之間產生的變化和不同的火花,藉此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手法與其所想要表達的內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