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00.226

摘要


在音樂諸多要素當中,「旋律」無疑是最具表現力的。旋律是作曲家們在與聽眾之間進行心靈溝通的主要橋樑,也是人們理解音樂的最主要途徑之一,然而,在專業音樂院校的教育過程中,卻沒有將旋律視為獨立學科的「旋律學」來作為學子們獲得專業音樂訓練必須學習的項目,難道旋律學不能被單獨思考研究嗎?或者說,旋律學不足以成為一門學科?仔細想想,旋律學作為一種學科的思考是不容置疑的,早在西方就已有零稀相關的論著探討旋律學的現象,尤其以1737年,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馬特松﹙J. Mattheson, 1681-1764﹚所發表的《旋律學的核心》﹙Kern melodischer Wissenschaft﹚一書最為代表,從那之後,陸續也出版了許多相關探討的叢書,並且引發了人們對於旋律上的論戰,這諸多現象都足以證明「旋律學」作為一種音樂思考探究的必要性。 由於本論文涉及的相關資料大多皆為德文或英文,又因其他文獻在論及旋律學的本源或是與相關學科間的關係,也皆引自德文《音樂的歷史與現狀》﹙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1997﹚與英文《新葛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字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 2001﹚兩大辭書的觀點,故本文將直接從此兩大辭書中的條目〈Melodie〉與〈Melody〉﹙旋律﹚為最主要的立足點,來對旋律學作多方面的思考與探討。 本論文的闡述主要涉及兩各方面,第一方面是以旋律作為出發展點,論及旋律學的基本概念與其歷史狀況並說明西方對於旋律創作法的觀點;第二方面則涉及旋律與其相關學科間的探討,如:「旋律與語言」、「旋律與節奏」以及「旋律與和聲」,透過橫向的旋律學歷史概況以及縱向的相關學科探索,試圖來替在台灣封閉以久的「旋律學」,開啟一扇嶄新少見的窗。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張己任口述,陳月華整理:〈旋律是什麼?話旋律,也談歌曲中的詞與曲〉,出自《師友月刊》,1988/5,頁37-39。
陳郁婷:《盧梭的音樂思想與實踐》﹙The Musica Toughts and the practice of J. J. Rousseau﹚,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2006﹝民95﹞。
Baker, N.: 〈H. Koch and the Theory of Melody〉, in: JMTh 20, 1976. p.12.
Bartel, D.: 《Musica Poetica》, Lincoln &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7.
Breslauer, Peter: 〈Diminutional Rhythm and Melodic Structure〉, in: JMT 32, 1988, p.1-2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