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1.55
  • 學位論文

蕭邦《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六十五》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A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rederic Chopin’s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

指導教授 : 劉姝嫥
本文將於2025/12/3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斐德列克.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在一生中創作了無數鋼琴作品,而他僅有的五首室內樂作品中,就有四首包含了大提琴編制,如改編自麥亞白爾歌劇《魔鬼羅伯》的大提琴與鋼琴的大二重奏,《鋼琴三重奏,作品8》以及為大提琴與鋼琴所譜寫的《C大調序奏與華麗的波蘭舞曲,作品3》等。本論文分析並探討《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5》的曲式結構與創作背景,而此首作品是蕭邦生前最後一首出版的曲子,在1848年與提獻者法蘭休姆(Auguste-Joseph Franchomme,1808-1884)公開首演時,只演奏了最後三個樂章捨去第一樂章,在感情處於低潮與健康狀況持續下降的階段,第一樂章是由於包含過多個人情愫無法演出?或是虛弱的蕭邦因身體不支如此長度而刪除?然而,第二樂章被蕭邦藏入代表波蘭的民間音樂《馬厝卡舞曲》,如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之於鋼琴奏鳴曲與弦樂四重奏,橫亙於蕭邦一生中,從開始創作到生命最後,他的五十八首馬厝卡舞曲展現出各階段的成長與演變。第三樂章為大提琴著名的慢板樂章,常於音樂會中被抽出作為安可曲或做單一演出使用,甜美的旋律線條刻畫出蕭邦細膩精巧的情感,與《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相似,是否為蕭邦對死亡的預見,眾說紛紜,但作曲家的精粹似乎濃縮於此兩個樂章中。而塔朗泰拉舞曲式的第四樂章,其鋼琴的華麗揮灑自如,與大提琴勢均力敵,結構上的巧思呼應同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 筆者在研究蕭邦的相關文獻時,蒐集了一些書籍與研究論文;包括泰德•蕭爾茲的《蕭邦在巴黎:浪漫時期的音樂大師與文化風貌》,此書藉由蕭邦的書信往來、回憶錄和傳記,復原了某些生活片段,並盡量提供符合原貌的詳盡敘述,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由信裡蕭邦自己所說的話,和他身邊朋友的話來描述蕭邦的個性,雖然蕭邦的書信保留非常不全,征戰的燒毀和遺失造成資料嚴重不足,但此書讓我透過蕭邦與友人的書信對話,窺探了蕭邦的音樂與生活。 在《聽見蕭邦》一書中,焦元溥從音樂作品與演奏角度討論了蕭邦詮釋與各種面向,作者認為瞭解蕭邦的作品,就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也同時論及各種作品背後的時代與影響;另外,作者也對讀者說明了當時鋼琴演奏技巧的發展史與鋼琴的性能,藉此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最後還將蕭邦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古今的演奏詮釋變化加以剖析,此書提供我非常深刻以及細膩的描述,並包含相當多的知識使我受益良多。   本論文總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簡述作曲家的生平,並對音樂風格做條列式的講述,也提及了此曲的創作背景,最後對蕭邦的各種影響略做探討;第二章為《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5》的作品分析,筆者著重於整體的結構,與貫穿全曲的動機發展,對於和聲、級數上沒有太多的分析;第三章為筆者對此作品的演奏詮釋;第四章結語,是筆者對此曲研究心得之重點歸納。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Szulc, Tad. Chopin in Paris: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Romantic Composer. New York: Da Capo Press, 2000.
【西文書目】
Ritterman , Janet.“Piano Music and Public Concert 1800-1850.”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opin. Ed. Jim Sam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文書目、期刊、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