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3.221
本文將於2027/12/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此論文為我至今的思慮片段整頓,談藝術創作行為之於我的必須,和進行對話的過程記錄。 困惑於賴以生存的結構中,作為一個不善於釐清之人,將一切支離破碎後,隨之迎來迷失方向的傷感,渴求互動和想藉定位自我來舒緩此種莫名的情緒,將藝術行為視為一種溝通方法,同時討論自身掌握藝術作為語言的互動狀況。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Vestige Monochrome Elements Abstract Coexist

參考文獻


Roland Barthes 著(201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劉森堯譯),頁94。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Kandinsky著(2006)。《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琍譯,頁62。臺北市:藝術家出版:時報文化總經銷。原著出版年:1910年。
Kandinsky著(2013)。《點線面》( Point, Line and Plane ) ,余敏玲譯,頁89。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原著出版年:1926年。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著(2012)。《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陳品秀譯 ,頁81。臺北市:臉譜。原著出版年:2009年。
高居翰 ( James Cahill ) 著(2014)。《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 ( Poetic Pa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洪再新、高士明、高昕丹譯 ,頁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2012年。

延伸閱讀


  • 吳昭平 (2018). 痕跡. 海翁台語文學, (204), 41-41.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21018003-201812-201812210013-201812210013-41-41
  • 吳垠慧(2015)。物之軌跡的烙印PAR表演藝術雜誌(276),135-13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13139-201512-201512170002-201512170002-135-135
  • 馬覺(1977)。殘痕-一次失敗的完成中外文學6(2),40-52。https://doi.org/10.6637/CWLQ.1977.6(2).40-52
  • 陳靜如(2007)。It's My Responsibility and Insistence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6(5),60-62。https://doi.org/10.6974/TCNJ.200710.0060
  • 廖德政(2016)。Local Feature Consumptive Behavior航貿週刊(201641),76-8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00218001-201610-202106150011-202106150011-76-80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