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代台灣抽象藝術的興起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政治情勢急遽變化、社會經濟快速繁榮與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再也無法假借慣用的象徵符號和形式來對應周遭處於快速變化的新世界。獲得現代藝術滋養的藝術家逐次返國,將歐美藝術風格與思潮引入台灣,現代主義繼「東方」、「五月」後重新受到重視,「求新求變」成為台灣藝術的評判標準之一。解嚴後,蟄伏已久的台灣意識開始覺醒,形塑台灣美術文化主體成為當代台灣美術運動的主流思考。西方藝術思潮遇到台灣美術本土化運動,新一波美術運動的論爭衝擊著台灣藝壇,現代主義面臨了艱困的局面。然而抽象表現主義在本土美術意識勃發的時代環境中,依然持續發展且獲得了可觀的成果。黃銘哲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在當代台灣視覺藝術領域受到矚目,立體作品數次成為公共藝術的首選,藝術作品除了滿足其創作能量及表達內心對自我的渴求之外,亦投射出藝術風格的變遷與時代脈絡的演進。綜觀黃銘哲的創作歷程,自鄉土寫實繪畫逐漸演化到抽象表現主義,造形思維從表達客觀物象的表面真實逐漸發展到表現思想情感的心理真實,視覺語彙更從平面延伸至立體。黃銘哲面對了時代的考驗與檢視,在創作本位上,深入社會環境與人文經驗,提煉轉化出藝術語言,體現當代藝術姿態。本文以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為認識前提,分析作品系列,以鄉土寫實繪畫為起點,立體作品當終點,探討黃銘哲的風格演變與創作語彙。繼而解讀符號的代表或引申意義,建構造形思維生成的脈絡關係,逐步釐清黃銘哲的創作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