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6.169
  • 學位論文

台南新營地區之產業發展及其聚落變遷(1662-1845)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in Sinying Dist,Tainan City(1662-1945)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摘要


本文研究動機欲探討新營這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新興城市如何崛起,重現20世紀中葉前新營地區的產業發展及其聚落變遷。由人類賴以維生的舞台基礎“土地”作為切入點,也就是聚落本身的“地點”條件,包含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環境,提供人類生產活動的舞台,而人與土地的互動下,形成的人文環境如交通、產業經濟將改變聚落的發展面貌,也呈現小區域在不同的時代上演的不同劇碼。 本文擬先藉由探討“新營”在鄭氏時期的開發契機和當時的屯田區位選擇。而後在清領時期的貿易需求以及海運交通的環境背景下,新營西南一帶位於倒風內海邊緣的鐵線橋港的興起,由於鐵線橋港的轉運功能帶動新營的第一條市街─鐵線橋街的雛形,但由於急水溪和八掌溪的改道及泥沙淤積導致倒風內海漸陸化,鐵線橋也逐漸失去其港口的交通機能漸漸淪為平凡的農村;也由於新營離海岸線越來越遠而逐漸形成嘉南平原的幾何中心位置,且由於康熙中後期曾文溪流域人口漸達飽和,開發重點已北移至急水溪流域,故清領時期新營內陸地區還有另一開發重點即是以急水溪流域作為開發背景,在水利建設的開發動力下興起的聚落如王公廟庄,而此時新營地區開始有糧倉的出現,且此時新營的農業生產的種類也較鄭氏時期更為多樣化,亦可證農產的提升而有了生產剩餘,亦提昇環境負載力而讓聚落更加成長穩定。 到了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選擇以新營作為節點,又重新改變新營的對外關係位置,從此新營被鑲嵌在全島的交通網絡系統裡,其視野更加的寬闊,也讓新營內部的產業結構逐漸變化中,由於縱貫鐵路通車帶動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部由鹽水遷至新營辦公,以糖業生產為背景而成為糖業重鎮,為了廣大原料區域內的運輸,鹽糖發展了糖鐵五分車「專業線」,並在1911年首開由新營到鹽水的「營業線」,發展客貨運服務,因此這些五分車軌道縱橫交錯深入附近各地方鄉村,將新營的腹地深入於附近鄉鎮,而附近鄉鎮也藉由五分車鐵道接軌至新營,在藉由新營的縱貫鐵路的節點延伸至台灣西部其他區域,因此新營本庄由於陸運交通的節點功能,儼然成為大新營地區的服務中地。再由於1920年地方行政改制後,新營成為新營郡役所所在地,行政中樞的入駐帶動基本部門的成長,並在1937年實行都市計劃後,新營的街道更具放射狀及棋盤狀的規畫,行政、文教、休閒娛樂機能一具完備,已與現今新營市街地的主要街道相去不遠。也讓原本新營封閉以農為主的東北地區,轉而取代西南鐵線橋一帶,讓新營市街由西南轉移到縱貫鐵路通過的東北一帶,印證交通方式的改變將改變聚落的對外關係及產業發展。

關鍵字

新營 產業 聚落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inying Industry Settlement

參考文獻


1958 《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銀研究室
1962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閩海紀要》,台灣文獻叢刊第1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