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77.98
  • 學位論文

《新青年》與民初政治光譜

指導教授 : 劉人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新青年》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刊物,在之後成為一代名刊的過程中,不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也由於《新青年》同人在日後享有盛名,相關研究蔚為大觀。然而既有的研究,多從文化性雜誌的角度理解《新青年》,卻較忽略《新青年》從民初復古復辟的時代洪流中披荊斬棘,如何以刊物實踐,批判性地介入現實政治的種種策略與戰鬥,因而較無法看出《新青年》與時局之間的互動及時政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本論文主要通過歷史化、脈絡化的歷史語境考察,梳理《新青年》與時政、社會思潮的關係,說明《新青年》文化功能的歷史視野以及對民初政治的介入與影響。首先,以《新青年》為主軸,爬梳民初文化與政治之間複雜的糾葛淵源,並通過《新青年》同人發表於相關刊物的議題、主張,還原時代歷史脈絡,透過相關文獻、法令的參照、比對,發掘其潛藏的文義與面對的現實政治問題;藉以說明《新青年》前期的「文化」批判視野,其實已蘊含相當程度的「政治」動能。其次,透過《新青年》及相關刊物與政治史結合的分析視野,特別照應重大歷史事件所產生的轉轍器效果,鋪陳當時社會輿論的動向與轉向的契機,說明《新青年》與時政、社會思潮之間的關聯性與緊張關係。最後,說明此一緊張關係,產生了《新青年》成員回應此一時代轉折點的不同論述模式,進而衍生政治實踐的不同位置;而《新青年》成員所開啟不同政治路線之間的競爭論述,也說明《新青年》文化功能的結果與影響,最後是形成新政治光譜的展開,由此而深深影響往後中國的政局。   因此,本文的目的亦在於嘗試對《新青年》的研究作一改變,說明並分析《新青年》介入時政的方式、功能與影響,透過此一更歷史脈絡化閱讀的《新青年》──從中展開民初政治如何影響《新青年》,《新青年》藉由刊物介入時政,又反過來影響民初政治的發展──藉以鋪陳民初政治的多層次、多脈絡的光譜。那麼,《新青年》與民初政治,兩者之間是複雜的變向、對話關係,我們原以為「民初政治」作為主導語的思考概念就有了翻轉的可能;而《新青年》在此也進一步得以重新認識其歷史功能,對民初政治的介入與影響,在更深的層次上也等於有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透過此一進路,《新青年》就不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凝固的一代名刊;而是在當時,作為月刊型雜誌的《新青年》很動態的面對現實問題,那麼對民初時政、社會思潮,也因而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   《新青年》作為民初五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對上述觀點的釐清與研究進路的探索,首先將有助於理解經歷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兩次帝制復辟、巴黎和會的中國知識份子,他們如何思索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問題;其次,透過《新青年》展衍的歷史功能,將有助於對影響日後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的民初結構性社會因素與政治環境,有更清楚的認知。筆者希望藉由此一進路,貼近當時歷史感覺的《新青年》,給予其較公允、客觀的定位與歷史評價,也為之後中國的政治發展,提供某種可能性的思考架構與解釋原理。

參考文獻


《蘇報》, 1903年據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影印本(台北: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香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9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被引用紀錄


林芳如(2013)。清末民初戲曲改良「論述」之研究──以現代為想像的戲曲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75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