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立國時,定下以「禁海」為中心的海洋政策,但福建地區擁有悠久的海上貿易傳統,於宋、元時期更達於高峰,閩地居民面對嚴厲的海禁政策,為求生路,只得轉向走私貿易。不僅民生經濟受創,造船業衰退也導致官方戰船不堪使用時,無法召致足夠數量的民間船隻,形成明末海防上的一大危機。因遷海令而空出的島嶼,反讓海盜勢力趁虛而入,私商活動更加猖獗。武宗正德後,葡萄牙及荷蘭人相繼至中國求市,福建海商與西人合作,發展成國際貿易網絡。 本論文以明朝萬曆及天啟年間荷蘭人兩次叩關中國為中心,探討海禁政策至明末所面臨的轉折與挑戰,及荷人兩度入據澎湖對中國東南沿海產生哪些影響。首先,分析福建地區海上貿易發展的背景及禁海對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害,其次討論地方官員與民間海商的互動情形,尤其是世宗嘉靖之後,勢家豪族以其政經勢力,挾制官府公然,行販海上,地方官員與海商合流,共謀海貿利益。最後,分析萬曆、天啟年間荷人兩度叩關,海防官員、荷蘭人及中國海商藉由談判過程建立起合作關係,福建海上貿易型態因而轉變。 荷人兩次入澎湖求互市的行動,雖然沒有為荷蘭打開與中國自由貿易的大門;明廷亦未因此而改變禁海的基本國策,實際上,海貿結構已慢慢的轉變,為明末海疆動盪,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