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2.140
  • 學位論文

有機會嗎?魚池地區紅茶產業的變遷與適應

Any Chance to Success in Organic Farming? The Adaptive Changes of Black Tea Production in Yuchih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自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魚池地區的居民遭逢大地震造成的環境巨變,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找到以生產紅茶作為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與過程。 紅茶在魚池的種植歷史自清朝開始就有史冊清楚記載,進入日本殖民階段時因日本國內與外銷市場的原料需求大增而使得魚池地區的紅茶生產達到高峰,但在民國六十年代不敵世界低價紅茶的競爭便開始逐漸走下坡,直到九二一地震前幾乎沒有什麼人從事紅茶生產。而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振興紅茶產業成為當地居民和重建團隊共同找出的適應方式,於是紅茶才又又再度在魚池的土地上出現。 「有機會嗎?」、「有機,會嗎?」這句話的雙關性提供兩個問題面向來探討魚池紅茶再生產所面臨的適應問題。前者「有機會嗎?」,指的是在紅茶重新生產時當地居民根據自己的背景與資源,評估與判斷是否願意投入紅茶市場,而久不被重視生產的紅茶產業,在這一次的再生產機會中成功吸引生產者願意投資與種植,生產者們在過程中找回對紅茶的記憶,各自發揮其創意與生產的本事,在紅茶產業裡貢獻產、製、銷等不同階段的人力與擴大市場規模,並根據生產模式與個人特質有了不同特色的紅茶商品出現。 後者所指的「有機,會嗎?」則是選擇重新生產紅茶的這群農民裡面特別採用有機農法者,面對不只是產業的再生產還是新技術的引進。這些施行有機農法生產者們,雖比較其產量、規模、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接觸有機農法的契機也大不相同,但若從生產者的特質來分析則有些相似之處,如他們都具有創新的精神、對健康飲食理念的堅持、敢於投資並承擔風險等,在適應紅茶與新技術的過程中展現不同於傳統農民的方法。 因此,總的來說,紅茶產業是九二一地震後魚池地區農民尋找適應環境的方式之一,而各種不同特色的紅茶則是農民根據個人所掌握的資源與特質所呈現的適應結果。

參考文獻


1957[1736] 台海使槎錄。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紀水沙連。收錄於東徵集。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Robert Bocock 博科克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rjun Appadura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盧玟丞(2011)。台灣紅茶產業分析-以南投縣魚池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5/NKUHT.2011.00041
吳佳儒(2013)。台灣茶葉食品安全源頭之管理分析—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01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