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05.108
  • 學位論文

台灣移民在中國的子女教養和學校選擇

指導教授 : 陳志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在中國的台灣移民對於子女教育的安排以及後果。台灣移民雖在經濟上屬於自主移民(autonomous immigrant),文化上卻屬於非自主移民(involuntary immigrant),因而構成雙重性質的移民處境,在不願意同化為大陸人的狀況下,面臨了子女在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上可能變成大陸人的教養威脅。在論文中所討論的三種學校類型各自代表不同的制度環境,反映台灣移民對於客觀環境的判斷和策略調適的過程,符合移民母國教育體制的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複製台灣教育體制的台商學校(Taiwanese Children School)、中國教育體制的當地學校(Local School)。另一方面,透過實際訪談的田野資料則勾勒出台灣移民面對教養問題的因應策略,這些策略所呈現的意義是,不論選擇何種類型的學校,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的難題始終都是台灣移民必須努力的教育難題。因此,我關注的是台灣移民如何運用各種策略來解決問題,如何分別在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上避免孩子成為大陸人,如何在不同的學校類型中努力維持關於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的堅持。除了在複製台灣教育體制的台商學校可以確保孩子是個台灣人外,台灣移民也期望在國際學校中讓子女成為國際化的台灣人,當地學校中成為有中國競爭力的台灣人,而要順利達成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台灣移民使用各種策略的能力差別。甚至進一步解釋即使選擇同樣類型的學校,面對類似的教育難題,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迎刃而解,而有的人卻是困難重重,甚至是束手無策。 本論文要論證的是家庭社會資本多寡對於台灣移民能否有彈性的使用各種策略的影響。藉由區分出不同類型之家庭資本的組合,歸結出家庭資本高的移民可以彈性的運用各種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而適應良好;家庭社會資本低的移民則反之,多數只能使用單向的策略來與學校互動,因此容易在教養議題上感到困難重重,一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時便只能轉學或是撤退回台灣。

關鍵字

台灣移民

參考文獻


吳建華、陳鏗任(2006) 是故鄉,還是異鄉?從東莞台校學生的學習經驗看台商子女的身分認同意象。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73-193。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台灣社會學刊,34期,1-57。
Bourdieu, P.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95-S120.
K. Oberg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Practical Anthropology 7. P. 177-182.

被引用紀錄


陳緯庭(201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兩岸大學生之創業意圖〔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661
詹豐榮(2010)。為何台商留用台幹-以一家貿易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1016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