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30.59
  • 學位論文

庾信《擬詠懷詩》研究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本論文以庾信的《擬詠懷詩》為主要文本,提出對「文本」(texte)概念的置疑,並試圖與文學批評中慣用的「移情」(empathy)與「替代」(vicarious)的「先驗性的成立與其完整性」對話,討論庾信在〈擬詠懷〉組詩中,如何透過「擬」的「借代—移情」過程,對歷史時空的重新召喚、鋪陳以及拒認(disavowal),嘗試開展一種以「移情的拒認」作為自我認同的可能性。並藉由怪誕(grotesque)與荒誕(absurd)的藝術形式的介入,拓展唐詩已降的完整性(integrity)觀感的審美價值。 我認為庾信《擬詠懷》組詩的整體性的情感樣貌,是一個移轉哀悼的過程。庾信藉著對「鄉關之思」陳述、生產,得以移轉羞恥、自我厭棄;我試圖轉變「鄉關之思」的論題,不再以此鄉愁作為庾信的情感依附(attachment),透過《擬詠懷》組詩的分析,我試圖論證庾信透過大寫的、無法歸鄉的失落,以及對歷史的否定,消解了自我厭棄與羞恥感的體內化(incorporation),以「無可奈何」的歸鄉的絕望,成功地完成了關於自我厭棄的哀悼,並藉著投資於對鄉愁的憂鬱、藉著重新開啟的鄉愁的失落,獲得自我安慰。

參考文獻


王孝廉:《石頭的古代信仰與神話傳說》,台北:時報,1977版。
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2003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卷二》,北京:北京人民,1957版。
Giorgio Agamben, The time that remains: a commentary on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錢新祖:〈中國傳統思想與比較分析的「措詞」(rhetoric)〉,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被引用紀錄


許瑋真(2010)。未竟之囈:朱翊清《埋憂集》的風格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0.00153
徐秀菁(2014)。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10475
劉威志(2017)。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 (1938-1948)〔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605402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