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19.115
  • 學位論文

製備較高比表面積之矽酸鋰於二氧化碳捕捉之應用

Preparation of Li4SiO4 of higher BET surface area for applications in CO2 capture

指導教授 : 呂世源

摘要


近年來,由於世界經濟大幅成長與進步,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以提供工業生產或商業活動所需的動力來源,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因而造成全球暖化效應。為了減緩溫室效應的惡化,最主要的課題即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降至比1990年排放量少5.2 %的水準。目前,最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為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技術 (CO2 Capture and Storage,CCS),利用捕捉劑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得到較高純度的二氧化碳,以利後續的應用與儲存。 一般常見的高溫型二氧化碳捕捉材為鋯酸鋰與矽酸鋰,其中又以矽酸鋰具有較高的理論吸收值,36.7 wt%。因此,本研究針對高溫型二氧化碳捕捉材,矽酸鋰,進行製備與探討。試著改變製備方式,以製備出較大BET表面積、較小顆粒之矽酸鋰。 首先,利用溶膠-凝膠法製備出具高BET表面積的偏矽酸鋰,Li2SiO3,利用此方法可得BET表面積為30.5 m2/g的偏矽酸鋰,但此組成並非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之結構,乃於鍛燒過程中加入碳酸鋰以提高其Li/Si比,最後成功地得到正確的組成結構,Li4SiO4,BET表面積可達13.9 m2/g,二氧化碳吸收效率為26.7 wt%。由於還有部分Li2SiO3未完全轉換成Li4SiO4,因此得到之效率值較差。 另外,改變傳統固態反應方式,將市售的二氧化矽粉末以二氧化矽氣凝膠取代,藉由氣凝膠提供多孔隙的結構,期望產物也具有此特性。雖然所得產物其BET表面積並無改善,但在形貌上有些微差異,其是由許多奈米級的小粒子聚集形成,與由二氧化矽粉末所得固體顆粒緻密的結構不相同。此差異顯示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上,雖然兩者的效率值皆為33 wt%左右,但反應速率明顯提升,有效地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由275減少至103 kJ/mol。同時,也試著在低壓環境下進行固態反應,希望在低壓下能降低反應所需的溫度,以維持多孔隙的結構。所得產物BET表面積為19 m2/g,在703 ℃下效率可達29 wt%,且反應速率也大幅提升,所需之活化能更減少至40.5 kJ/mol,為不同製備方式所得產物之最低活化能值。 同時,也仿照文獻利用共沉澱方式製備出矽酸鋰,其產物BET表面積約為5.4 m2/g,與一般利用固態反應所得結果相似,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在730 ℃時可達最大值,約為35.2 wt%。由於其結構非常的純,因此效率值非常接近理論吸收量,經過計算後其反應活化能約為95 kJ/mol,此結果與使用二氧化矽氣凝膠於常壓下所得之結果相似,而兩者的BET表面積值也相去不多。 最後,利用懸浮浸漬方式製備矽酸鋰,希望藉由液-固間較大的接觸面積,以取代傳統固相反應中,使用兩種固體反應的缺點。經過一次浸漬後所得之產物,以 Li2SiO3與Li2Si2O5為主,雖然藉由增加浸漬次數,仍無法得到正確的組成,而浸漬過一次後得到的產物具有不錯的BET表面積,46 m2/g。接著,將含浸過一次後的產物,與三倍莫耳數的碳酸鋰於800 ℃下反應六小時後得到的產物,具有最佳的效果,BET表面積值可達23 m2/g。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在702 ℃時可達33.4 wt%,經過計算後反應活化能約為90.3 kJ/mol,略為少於利用共沉澱法所得的產物。 本研究製備出較小顆粒且具有較大BET表面積的矽酸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化學吸收反應所需之活化能,並提高了化學吸收反應速率,減少反應所需時間,對於未來的應用能發揮最大效用。

關鍵字

矽酸鋰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Li4SiO4

參考文獻


Bretado, M. Escobedo, V. Guzma´n Velderrain, D. Lardiza´bal Gutie´rrez, V. Collins-Martı´nez, A. Lopez Ortiz, “A new synthesis route to Li4SiO4 as CO2 catalytic/sorbent”, Catalysis Today, 107–108, 863–867 (2005)
Chervin, Christopher N., Brady J. Clapsaddle, Hsiang Wei Chiu, Alexander E. Gash, Joe H. Satcher, Jr., and Susan M. Kauzlarich, “Aerogel Synthesis of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by a Non-Alkoxide Sol-Gel Route”, Chem. Mater., 17, 3345-3351 (2005)
Choi, Ki-Hyouk, Yozo Korai, and Isao Mochida, “Preparation of CO2 Absorbent by Spray Pyrolysis”, Chemistry Letters, 32, 10, 924-925, (2003)
Clapsaddle, Brady J., Alexander E. Gash, Joe H. Satcher Jr., Randall L. Simpson, “Silicon oxide in an iron(III) oxide matrix: the sol–ge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Si mixed oxide nanocomposites that contain iron oxide as the major phase”,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331, 190–201 (2003)
Essaki, Kenji, Masahiro Kato, and Kazuaki Nakagawa, “CO2 Removal at High Temperature using Packed Bed of Lithium Silicate Pellets”,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114, 9, 739–742 (2006)

被引用紀錄


江怡君(2011)。二氧化鈦氣凝膠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632
莊承翰(2011)。胺類處理之二氧化矽或碳氣凝膠於二氧化碳捕捉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630
林佳潔(2010)。二氧化鈦氣凝膠在光催化分解水產氫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3941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