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64.253
  • 學位論文

成「家」立「業」之後:退休父親的父職實踐與性別認同

指導教授 : 沈秀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將探討退休父親的父職實踐,理解1940年代左右出生、工作背景為中產階級男性的父職實踐。在研究的分析架構上,我主要從父職與性別認同交互界定其意涵的面向來看父親在退休之後,他的父職實踐及其展演的性別形象和認同,將因其透過工作對家庭經濟貢獻的減少或免除而有何轉變。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共計訪問十八位受訪者,分別是十二位退休父親、三位父親已退休的子女、三位退休父親的配偶。透過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對話,本研究期望能對台灣本土父職研究有所貢獻。 研究結果發現,父親在退休之前他們的父職實踐主要是做為家庭經濟供養者;在育兒照顧方面,父親則是扮演次要的照顧者,照顧內容也多以選擇性的參與陪伴與娛樂性質的活動為主。因此在父親退休後因為過去在育兒工作上的缺席,與小孩在相處上會感到比較生疏,或是在互動上不如小孩與母親那樣的親密,退休父親對此都會表示「失落」。不過對於有孫子女的退休父親來說,他們認為自己幫忙子女的育兒工作,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的「被需要感」,另一方面這也是退休之後對子女父職的延續,做阿公的同時也是在做阿爸。不過退休父親在延續父職實踐的內容上,對於孫子女的照顧仍舊以娛樂性的活動為主,所以退休父親在享受當阿公含飴弄孫之際及繼續其父職實踐,是要依賴他們的妻子不間斷地付出母職來照顧子女及孫子女來達成。 從本研究及父職相關文獻顯示,一般父親形象是被要求要賺錢養家的男性,他們在公領域的工作與經濟能力就成為父親在家庭內外作為檢視其男性陽剛氣質的指標。本研究發現當賺錢養家並具有生產力、強而有力的身體,不再能成為退休父親的男性形象及其性別認同展演的主要來源時,退休父親會轉以能幫忙照顧孫子女的阿公,或是社團中有經驗能力的長者,和藹可親並具有經驗、智慧的「睿智」的男性形象來對抗主流社會以強調體力與勞動力的男性形象。 不過從退休父親的男性形象跟他性別認同的展現,我們可以發現到退休父親的性別認同已不見得要與養家的父職相連結,他們除了有不以往同的形象外,退休之後父親從事家務工作的比例相對之前高,他們可以從家務的掌握上取得過去不同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論述,並從跨越這個界線開始取得性別認同上不同的詮釋方式。所以退休父親不再像以往要用賺錢養家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在家內/外的男性陽剛氣質。

關鍵字

父職 母職 退休 陽剛氣質 男性研究

參考文獻


胡連珍(2000)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
謝臥龍(2000)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影響。台灣社會學刊 第34期,頁115-145。
Cohen, Theodore F. (2001). Men and Masculinity. Wadsworth.
Daly, Kerry (1993).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Journal of Family

被引用紀錄


林鴻鵬(2012)。「搬家」還是「離家」?安養中心台籍男性老人的家意義與地方依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09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