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248.119
  • 學位論文

論法蘭克福之意志階層理論

指導教授 : 吳瑞媛

摘要


哲學家對於什麼是行動有不同的看法:戴維森認為,一個身體運動是一行動,當且僅當,它是由一組可以合理化主體之行動的信念、欲望、意圖所引起的,而法蘭克福認為,一個身體運動是一行動,當且僅當,它是在主體的引導下發生的,以及,一個身體運動是一蓄意行動,當且僅當,主體是藉由滿足自己的某個意圖而引導這個身體運動。戴維森和法蘭克福對於行動的主張雖然不同,但是,戴維森所說的行動,以及法蘭克福所說的蓄意行動,顯然都是由主體的某些信念、欲望、意圖所引起的。費爾曼也贊同這種行動是由主體的某些信念、欲望、意圖所引起的之標準說法,然而,費爾曼卻不滿意只以信念、欲望、意圖來解釋行動,他認為這樣的標準說法忽略了主體對於自己的行動的影響力,因此,他試圖去尋找除此之外的某個能夠顯示出主體在行動中發揮了影響力的心理事件或狀態。 費爾曼所找到的、能夠顯示出主體在行動中發揮了影響力的心理事件,是主體想要讓自己依據最佳理由而行動的高階欲望,他認為他找到的這個高階欲望,將能補足戴維森和法蘭克福未能賦予主體在行動中一個合宜地位的缺失。不過,戴維森和法蘭克福是否真的沒把主體對於自己的行動的貢獻算進去呢?他們是否事實上已經說到了主體對於自己的行動的影響力,只是費爾曼沒看到而已?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戴維森認為欲望是一種評價性判斷,有證成行動的效力,因此,他確實無需再額外地找出某個可以說明主體的影響力的心理事件或狀態,至於法蘭克福所說的二階決意,亦是有此功能,因為,當主體被二階決意選定的欲望所推動時,推動他去行動的欲望既是他認同的,他便藉此發揮了對於自己的行動的影響力,而且,由於認同會牽涉到一種決定,二階決意不可能是外在於主體的,因此,當主體據此二階決意而行動時,他是主動地而非被外力介入地去行動。

關鍵字

法蘭克福 認同 道德責任 自我 費爾曼 戴維森

參考文獻


Frankfurt, Harry. (2004), “The Question: How Should We Live?”. Printed in The Reason of Lov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32.
Frankfurt, Harry. (2004), “The Dear Self”. Printed in The Reason of Lov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1-100.
Frankfurt, Harry. (2004), “Disengaging Reason”. Printed in Reason and Value: Themes from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seph Raz. Oxford: Clarend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9-128.
Velleman, J. David. (1992), “What Happens When Someone Acts?”. Printed in Oxford Journasl: Mind. Vol. 101, No. 403. 461-481.
Velleman, J. David. (1992), “The Guise of the Good”. Printed in Nous. 3-26.

被引用紀錄


范家彰(2009)。從法蘭克福特的意志學說觀點看笛卡爾第四沉思中的意志自由〔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11120091609198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