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7.235
  • 學位論文

錨形擒縱機構的設計與分析

指導教授 : 吳隆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錨形擒縱機構屬鐘錶用擒縱機構的一種,運轉時由擒縱輪以直接 接觸驅使擒縱爪擺動,並由於擒縱爪與擒縱輪在週期內並未持續保持 接觸,故須加裝單擺以使擒縱爪在非拘束運動時尚能維持擺動。 因非拘束運動的影響,擒縱爪與擒縱輪接觸時的運動曲線,須受 擒縱爪為單擺運動時的運動狀態限制。在時間考量下,本文以多項式 曲線及仿線曲線設計擒縱爪之運動曲線,並透過最佳化方法設計仿線 曲線之節點位置,達成運動曲線在邊界處角位移至角急跳度連續之要 求。因多項式曲線與仿線曲線無法滿足擒縱爪在擒縱輪角位移考量時 之邊界條件,故引入緩和曲線的觀念,設定適當之曲率函數並以此導 出擒縱爪相對擒縱輪角位移時之位移函數。 透過尺寸參數設定及運動曲線之選用,以瞬心向量法設計擒縱爪 於非完全拘束運動時的接觸輪廓及其傳動性能分析。並根據錨形擒縱 機構的運動特性與設計參數分析,提出二種方式設計完全拘束運動之 錨形擒縱機構:一為調整擒縱輪齒數;另一為調整擒縱輪帶動角度, 而本文後續除了探討非完全拘束運動與完全拘束運動時,擒縱爪的運 動曲線差異外,亦應用此二種方式於完全拘束運動時之錨形擒縱機構 的設計與分析上。

參考文獻


Runaway Escapement,” Army Arma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tion Mechanisms−Part2: Geneva Mechanisms, Ratchets, and
Design, Vol. 150, pp. 541-551.
10. Norton, R. L., 2002, Cam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Handbook,
17. Headrick, M. V., 2002,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hor Cl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