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銥金屬的磷光化合物,在磷光化合物修飾上 –Si(OEt)3 的官能基,分別以親水相 (Stöber) 或親油相 (reverse microemulsion) 的方法,將磷光化物嵌入二氧化矽中,成為一具有磷光性質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並討論在包覆二氧化矽後,對於磷光物質的光物理性質是否會有影響。 2. 將會產生紅光的磷光化合物和奈米磁性材料,利用 reverse microemulsion 的方法,同時嵌入到二氧化矽中,形成有三種不同功能的奈米粒子: PDT,MRI 顯影和生物標示 (bio-labelling),並很成功地在生物上進行了實驗。此部份主要是和台大周必泰老師實驗合作。 3. 是將一激發後產生紅光的量子點,利用reverse microemulsion的方法,將其嵌入到二氧化矽中。討論量子點被二氧化矽包覆後的放光情形和量子點如何經由reverse microemulsion而被二氧化矽包覆的機制。 4. 使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製備中空型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分別為:在形成QDs/SiO2後,再加入NH4OH或是再加入濃HNO3,或是在以reverse microemulsion製備QDs/SiO2時,反應24小時後,再加入NH4OH,再反應24小時。是利用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為一種有微孔洞的材料的性質,以NH4OH或濃HNO3擴散到二氧化矽奈米粒子裡,而溶解在中心的 Q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