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95.244
  • 學位論文

歷史敘事、認同建構與政治能動──以台灣1970年代非武力抗日運動史探討為例

指導教授 : 蕭阿勤 李丁讚

摘要


台灣曾歷經五十年(1895-1945)的日本政府殖民統治,大約自第25年(1920)開始,台人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方式,大抵由武力革命轉向非武力的政治反對運動。關於日據後期這段非武力性、試圖削弱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力量的反對運動的歷史記憶,在戰後曾經長期消跡於公共領域之中,復於1970年代起,逐漸成為民間社會、尤其是年輕知識份子普遍關注的焦點。1980年代後,隨著統獨問題日益激烈,關於這段特定歷史的詮釋更加成為統獨人士必爭之地。 本文試圖探討1970年代新生代(年輕知識份子)對於這段特定歷史的詮釋過程及特色。釐清70年代新生代對於這段歷史的詮釋過程,有二種可能的知識貢獻:首先,對於這段歷史感到興趣的新生代絕大部份出生於中日戰爭結束前後,他們對於日據後期台人發起的各種非武力抗日運動並無深刻的親身經驗,因此觀察他們的詮釋過程及特色,有助於釐清影響新生代詮釋觀點的各種社會因素。其次,70年代期間致力於探討這段特定歷史的新生代中,有多位現今為知名的台獨人士,因此探討70年代新生代對於這段歷史的詮釋過程及特色,有助於重新省思戰後台灣國族認同變化的歷史軌跡。

關鍵字

1970 敘事 認同 國族 台灣 新生代

參考文獻


呂正惠,1996,〈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十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4:143-170。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197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
───,200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145-201。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被引用紀錄


蔡翠華(2010)。六○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1017
吳梅君(2010)。七○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台灣意識〉 -以《台灣文藝》小說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2731
孫寧(2013)。解凍天津包子:從敘事分析看<<寶島一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16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