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謂改制,非指一般政治制度上之變革,而專指為彰顯朝代更迭之特有制度的變換。秦漢改制,時間斷限於秦始皇至漢武帝時代的改制活動──改正朔與易服色──為討論焦點,並以漢武帝太初元年(104B.C.)的改制為重。 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的第一年(秦始皇26年,221 B.C.)即改制,然西漢的改制卻長達一百零二年(漢高祖元年206 B.C.─漢武帝太初元年104 B.C.)。此中差異與歷程的推演,除攸關陰陽五行理論的修正外,也蘊藏帝國思維的調整。 先秦時代,鄒衍五德終始說盛行,原為北方燕王所設計之受命預言──大一統帝王當屬水德──廣為流傳,亦為秦始皇所接受,於是即位之初即改制水德、服色尚黑。漢代秦而起,各項制度幾襲秦制,亦包括水德與服色。因而議漢當改德為土、服色尚黃之聲屢屢不絕。文帝時代,賈誼以儒生角度,提出「天下和洽」、「當改正朔」的禮制觀點;公孫臣則以「土德之應黃龍見」之符應思想提出改制。但礙於丞相張蒼的堅持與新垣平的裝神弄鬼,改土尚黃理想終未能實現。武帝朝始,改制觀點多元發展:董仲舒以「更化」及「應天」結合天人、陰陽家與儒家思維;司馬遷則以「曆紀敗壞,宜改正朔」之現實角度提議改制;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更展現作者對於帝國體制高度的領悟能力,再再鼓舞著漢武帝改制。 西漢初期,統治階級對黃老之術熱烈追求、社會上天人感應思想盛行。但「天」作為信仰仍太過空泛,缺乏具體形象。黃帝則不同;黃帝作為一個民族想像的共同體,或是帝王希冀自身的長生不老與帝國長治久安的崇拜對象,在西漢改制時期都臻於高峰。因之,可以說黃帝信仰是天信仰收斂之後所折射出來之特殊現象。漢武帝的改土尚黃,除仍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對於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那種天下一家、家天下傳之無窮欲望的展現。 西漢改土尚黃意義深邃。它既滿足當時社會上所流行土勝水的期待,也隱含了火生土的理想;一個「土」字,不但包裹住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時空觀念,也傳遞了西漢人對於黃帝的特殊信仰,更摻入了儒家堅持和平的信念於其中。漢武帝改制,即在選擇由水改土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出一套較秦更為成熟的大一統中央集權之帝國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