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素是一種由中草藥植物「黃蓮」所分離出來的天然產物。然而,黃蓮素對乳癌上的作用效果仍尚未釐清。為了確定黃蓮素治療乳癌的有效性及其細胞毒性機制,我們藉由lysine螢光標定與cysteine螢光標定樣品蛋白進行二維差異電泳(2D-DIGE)和氧化還原二維差異電泳(Redox-DIGE)並結合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法(MALDI-TOF MS)分析黃蓮素(berberine, BBR) 處理乳癌細胞和未利用黃蓮素處理乳癌細胞之間差異表現蛋白以及氧化還原調控的蛋白。在蛋白質體學技術研究指出各別有96個以及22個蛋白質有顯著性變化和thiol基團的反應;研究指出黃蓮素誘導乳癌毒性作用的蛋白質包括蛋白質摺疊、蛋白水解、氧化還原調控、蛋白質運輸、細胞訊息、電子傳遞、代謝。綜合上面所述,我們藉由策略性蛋白質體學提供了一個快速的方法來研究黃蓮素對乳癌細胞毒性的分子機制之相關性。這些所辨識的蛋白質生物標誌分子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未來當作有潛力的生物標誌分子,以做為往後黃蓮素對乳癌治療上進一步的評估。
糖尿病是現代文明病之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調查報告指出糖尿病死亡率在2009年為台灣十大死亡率排行第五名。第一型糖尿病是先天性的疾病,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因腎臟缺乏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因此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近幾年來利用螢光標定樣品蛋白進行二維差異電泳(2D-DIGE)和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飛行時間質譜儀(MALDI-TOF MS)的技術提供我們探討和追蹤糖尿病血漿的蛋白質作用機制,並且發現血漿蛋白質可做為生物標誌分子。藉由蛋白質體分析第一型糖尿病和健康血漿中所有的蛋白質,我們鑑定出有39個差異表現的蛋白質,其中有37個特異性蛋白質,這些以鑑定的蛋白質hemopexin也包括在內。Hemopexin 分子量大小約為60 kDa,它與heme有高度的親和力。在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hemopexin可藉由不同的細胞(ARPE19、 Chang's、 HT29、H9c2、 Hela)在增加葡萄糖濃度的培養液培養之下而被誘導出來。有趣的是,葡萄糖所誘導出的hemopexin大量表現可以經由過氧化物抑制劑(Glutathion)減少hemopexin表現量,這個暗示hemopexin的表達與葡萄糖誘導的氧化壓力是有關聯性。綜合以上所述,第一型糖尿病可藉由蛋白質體技術確定的蛋白質找到生物標誌分子。此外據我們所知,此次實驗是第一次報告顯示可以透過血糖濃度及過氧化物之間調控hemopexin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