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利用水熱合成法(hydrothermal synthesis method),以硝酸鉍(Bi(NO3)3•5H2O)與硝酸鐵(Fe(NO3)3•9H2O)作為前趨物來源,配合氫氧化鉀(KOH)aq為礦化劑,製備鐵酸鉍(BiFeO3)奈米結構於具備LaNiO3緩衝層的Al2O3基板上,探討其在不同反應時間下之結構與性質差異,以及生成過程中的成核成長機制。 於X光繞射圖譜(XRD)下可清楚地發現,BiFeO3相會遵循著底下LaNiO3緩衝層的優選方向(100)與(200)做磊晶成長。隨著時間演進,此一現象越趨明顯。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圖可以觀察到BiFeO3在水熱反應時間6至24小時後之形貌變化,由初始零星數量的奈米立方體(nanocube)出現在LaNiO3層表面,逐漸地過渡到為數眾多且體積增大的nanocubes幾乎覆蓋著LaNiO3層。為進一步確認nanocube的微晶體結構與元素成分,分別進行了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與能量散佈光譜儀(EDS)檢測,判讀結果符合預期理想。此外,更進一步地運用了X光光電子能譜儀(XPS)以鑑定nanocubes中所包含之元素成分,並且分析其中元素之化學態。BiFeO3在LaNiO3層上成長的演變,可以利用溶解-再析出(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與島狀成長(island-growth)理論來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