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69.152
  • 學位論文

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

指導教授 : 祝平次 柳書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台灣歷史小說為主要分析對象,在前行歷史記憶重建、國族∕文化認同研究積累上,嘗試拉長時間縱軸,以家國想像為線索,從文類生產、國族想像、作家心靈史面向,重新開展台灣歷史小說的課題,描繪不同世代台灣作家的敘史欲求。 第一章緒論回顧大河小說研究發展、課題定位,簡要說明本文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透過大河小說概念定義的釐清,考察大河小說原初進入台灣文壇的歷史情境,呈現當時台灣文化、族群、階級多方角力的微觀權力流動。 第二章嘗試拉長台灣歷史小說的研究起點,考察大河小說生成史前史。描繪1940年代台灣家族書寫與台灣歷史書寫,如何在國族召喚下背反而生,分析台灣作家的敘史欲求在日本皇民化運動下歧異催生的過程。在官方的國族召喚下,身處帝國邊緣的台灣作家,選擇以台灣家族、風土、歷史等帝國異質性想像自己,改寫國民身體內涵,重新認識、填充我族意義,開啟我族歷史敘事書寫。 第三章進入自傳體大河小說作品,時間向度橫跨戰後至解嚴前,主要考察大河小說的產出過程及其書寫心理。以場域分析為研究基礎,梳理1950年代以降台籍作家的資本與生產位置。透過鍾肇政的個案分析,釐清跨語世代作家心靈與敘史欲求。鍾肇政以自身經歷寫作深具自傳色彩的濁流三部曲,重述自我生命史,使濁流三部曲發揮自我殖民遺緒清理的功能。《流雲》描述戰後台灣青年的「光復」經驗,描繪自卑心理與失語焦慮,呈顯跨語世代特殊的集體心理與感情結構。 第四章為家族式的大河小說研究,以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為主,透過文本分析,考察大河小說重說/補述台灣歷史的敘史過程中,選擇哪些主要的歷史情境建構敘台灣歷史,呈顯跨語世代特殊的集體心理與感情結構。考察書寫者選擇如何記憶歷史,透過特定的歷史事件、具體細節,重繪出台灣歷史情境與氛圍。並透過各種台灣人形象塑造,呈現複雜的國民性格想像與現多元流動的家國圖像。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透過歸納不同世代台灣作家的敘史,對台灣歷史小說的生成史進行重考,同時釐清跨語世代作家敘史欲求與敘史傳統的特質。歸結大河小說浮出台灣文壇與文學研究視角,背後的社會歷史環境與心理動因,即大河小說作家與評論家欲以民間敘史補足官方歷史敘事中「台灣」長期缺位的強烈意圖。筆者認為,正是在這外部歷史匱乏的情境下,催生出大河小說內裡最具特色的敘史傳統。

參考文獻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抵抗》(台北:聯經,2009)。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王昌甫,〈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2001年12月)。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O年代女性小說〉,「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1998.05.01),《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申豐惠,〈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印象: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被引用紀錄


賴亭伊(2016)。鍾肇政「自傳體小說」的成長敘述—以《八角塔下》、《濁流三部曲》、《青春行》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306
張家嘉(2012)。呂赫若戰爭期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461
張怡寧(2011)。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107201116081545
黃慧鳳(2014)。台灣歷史大河小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4095
許宏勛(2014)。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0314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