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8.3
  • 學位論文

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歌曲

HASH(0x1b408600)

指導教授 : 邱貴芬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選出七部台灣電影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王童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吳念真的《多桑》、《太平天國》。這些電影文本在美學形式上都有高度自覺,歌曲的運用不僅是為了表達音像寫實的目的,曲式和歌詞呈現的意識,使得文本不只是單音的呈現,音像間的辨証更是豐富了文本的內容。歌曲成為另一種文化想像的凝聚場域,啟示我們它所產生的多重意義,也成為見證歷史和記憶的一個重要形式。 這些電影以各自的語言和聲音,對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召喚,但所探析的母題都是台灣人如何經歷這些歷史創傷,經歷記憶、失憶的過程,重新去面對自己的身分認同。 本文將從電影文本的分析入手,透過較為宏觀和外延的方式,爬梳歌曲原先的生成脈絡如何被轉換成具有不同意涵的影音辯証。藉由對歌詞和曲式的析論,觀察電影文本與社會意識、時代氛圍等等如何形成相互觀照的關係。探討歌曲如何作為意識形態的運作場域?話語權力如何藉歌曲運作?這些歌曲的指涉到底又構成什麼新的主體想像的出現? 因此,我所要深入探索的就是「日本記憶在台灣」,「美國記憶在台灣」,「中國記憶在台灣」這三大議題。藉由文本分析的仔細爬梳,以電影中的歌曲為切入點,希望在檢討殖民暴力的產生,國家機器意識形態的規訓之外,也能脫離悲情意識,更全面的觀察音像之間的複雜辨証,並藉由這些歌曲所構連的文化狀態,理解台灣文化場域的變遷,情感結構的轉變,以及其再現出來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價值,並從中找出懷舊或反動的積極面向。

關鍵字

台灣電影 歌曲 記憶 殖民 異質文化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丸川哲史,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第31卷第10期。2003年3月。
───。〈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
●邱貴芬。〈「大和解?」回應之三〉,《台灣社會研究》第43期。2001年9月。
───。〈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
●邱貴芬、江文瑜〈查某儂嘛要抓狂─當代台語流行女歌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詮釋與批判〉《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

被引用紀錄


陳碧秀(2015)。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508201514075858
李豪善(2016)。馬華離散與酷兒政治: 論蔡明亮電影的華語流行音樂〔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0-22122017120222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