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52.105
  • 學位論文

先秦儒家「友」觀研究

指導教授 : 簡良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為了對中國上古「友」觀有更全面性的理解,本文將《詩經》和《尚書》兩部經典納入先秦儒家的思想體系,結合儒家于經典和子書的兩大系統,試圖探究中國「友」觀的最初形成。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別以「友」之特殊性、「友」之運作主體以及「友」之理想結果剖析先秦儒家「友」觀的整體構成。「友」之產生來自於人全然的主動,不必依據任何主客條件而成立,故使「友」成為所有關係中唯一不受限定者。而在排除各種外在的條件建立依據下,儒家以此發展出相應的「擇友」、「朋友有信」、「友德」等交友理論。先秦儒家的「友」觀,以肯定人之自身的真實性為出發點,而希望人藉助德、善、信以及平等的交往相待,最終能夠在關係之中實現感到身為人的快樂和與人共在的滿足。

關鍵字

儒家 鹿鳴 伐木 宴饗

參考文獻


朱熹:《詩集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蘇轍:《詩集傳》,江蘇:書目文獻出版,1990。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1983。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1983。

被引用紀錄


張宗揚(2015)。《詩經‧國風》「君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820151556530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