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7.68
  • 學位論文

錢謙益〈西湖雜感〉研究

指導教授 : 嚴志雄 李欣錫

摘要


本研究環繞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1582-1664)順治七年(庚寅,1650年)《庚寅夏五集》中〈西湖雜感〉詩二十首展開。1650年,夏五月,錢謙益離開有一趟金華之行。這趟出遊,他留下《庚寅夏五集》,共七律三十七首,大抵紀遊;歸舟憩於餘杭,作〈西湖雜感〉二十首,佔《夏五集》中篇幅過半,寄託最深。此行,據錢氏詩序自注,蓋「訪伏波將軍於婺州」。「伏波」,即清金華總兵馬逢知(原名進寶,?-1660)。自《柳如是別傳》以後考訂此行乃錢氏「復明運動」遊說馬進寶以後,論者論及《夏五集》詩,多引聚焦牧齋復明與否,未曾細考詩句,以及詩句背後「人」的精神、心理狀況,及其耐人尋味的轉變。〈西湖雜感〉,可視作牧齋以詩歌自我探索,剝換「新吾」面貌的力作。本論文擬深入〈西湖雜感〉內在語言、理路,重審文本中章句典故,嘗試將文本釋出的多義性置回詩中,釐清原本以詩佐史的局面,為此行作「復明運動專集」之外一重新定位。 本論文第一章為〈議題與成果:錢謙益〈西湖雜感〉研究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之意義。第二章為〈好色與怨誹:明亡後的牧齋詩論與西湖身世〉。本章欲從牧齋明亡前後的詩論,建立一個談論〈西湖雜感〉的基礎。詩論建立以後,進而將之連接至西湖。第三章為〈「空間詩學」:〈西湖雜感序〉中的情志與政治〉。本章以〈西湖雜感序〉為骨幹,檢視牧齋透過「空間佈置」呈現的情志與政治寄託,再試著將西湖詩作置入〈西湖雜感序〉析出的層次,以為檢驗。第四章為〈〈西湖雜感〉中的記憶與歷史〉。〈西湖雜感〉中的記憶與歷史,如一段從好色到怨誹的詩藝展演,詩人將思索出的天道,回歸眼前,與眾友曾在之地方記憶再度結合。當怨誹與好色相互交纏,雙向回歸,詩人也就把自我重新置入了世界。我們隨錢氏走過西湖,發現新吾已立,往事如蛻;發現他以各種學問的雄辯,以一種否定的力量,對一己生命尋得積極意義,開闢出新的可能性、新身分。

關鍵字

錢謙益 夏五集 西湖雜感 好色 怨誹

參考文獻


版公司,1983年。
Yu, Pauline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王靖獻:〈詩與抵抗〉,《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7年7月,頁33-4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新史學》第17卷第3期(2006

被引用紀錄


劉旻琪(2016)。從《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談宋澤萊的佛教觀〔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0-080320171441564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