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03.168
  • 學位論文

明清之間江南園林文化的變遷:以趙氏寒山別業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馬雅貞

摘要


明中葉後,園林作為士人從事各種藝文、交遊與休閒活動的空間場域,成為近年來明清文化史重要的研究對象,也因為如此,觀者大多將之置於文人文化的面向進行論述,或是將明清是為一個整體,忽略時代背景可能造成的差異性。本文即是透過蘇州寒山別業,自明萬曆至清嘉慶年間經營、發展的歷程,探究明、清之間,個別園林建構自我風格時所存在的多元性,以及因時代變遷所造成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藉由寒山別業的案例,可以看到一座園林的特色,除建立在園主人個人的經營上,當中的女性居住者乃至於參觀園林的遊客們,也是集結園林印象的重要元素,甚至透過世代傳承成為特定的園林典範,為後人所倣效。寒山別業興築的脈絡大抵建立在晚明「閒隱理念」的文化脈絡上,從園主人趙宧光所留下的園林書寫,即可看到其利用此處成就自我人生價值的企圖。而女主人陸卿子對於園林經營、參與的描述,則是形塑寒山典範不可或缺的一環,並為明清園林論述提供少見的女性觀點。再者,寒山第二代園主人趙均與文俶的結合,除傳承趙陸二人的偕隱佳話,也再次形塑寒山「一門風雅」的印象。儘管在家族衰敗與朝代更替的變局下,寒山園林因產權不明,被迫面臨轉型,但從後人趙昭的才學與成就以及康熙年間程氏逸園的興築,都可看到無形的寒山典範與家學持續流傳。 南巡之後,寒山別墅在景點位置、外觀、命名甚至範圍上都產生許多轉變,並因乾隆皇帝個人的喜愛,在歷次南巡詩中,賦予此地有別於前朝、獨具個人特色的意涵。因而地方旅遊導覽書與其他士民的詩文,也對此多有強調,甚是作為宣傳的焦點。由此也說明了原本由江南士人、家族所主導的園林風潮,在十八世紀中葉後,因乾隆南巡一事產生巨大的文化變遷。

參考文獻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 (2008),頁1-59。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敘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美術史研究集刊》,24 (2008),頁259-322+327。
廖肇亨,〈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由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 (2010),頁51-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