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經過清末以來複雜的族群遷移與流動,成為族群接觸混雜的一塊地區。本論文以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的布農人為主要探討對象,以反思性民族誌為書寫策略,一方面延續Frederick Barth對於族群邊界的討論,及界域人類學對於行動者建構與協商界線的視角,並回應近年來對族群的探討日漸重視日常生活經驗與個人層面,從日常生活經驗觀看族群間象徵界線如何體現於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並探討當地布農人異族觀的論述如何顯現出對於己身的認識及與之對照的他者。 開放與流動的人群,仍是當代的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地方的日常形勢,玉山國家公園於1992年的進駐捲動了在地生活,更由於近年來配合政策走向,與居民合作舉辦生態旅遊活動,成為擴大族群接觸範圍、及族群間象徵界線協商與改變的契機。本論文一方面描繪拉庫拉庫溪流域在當代的情勢下,族群流動與解構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指出政府的政策操作與當地人自主性展現的共伴下所發展的生態旅遊,如何再建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