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在全球掀起一股對於資本主義式農業的反思浪潮,繼而陸續出現另類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形態的出現,追求友善大地、天然有機、及強調生產者與消費者平等互利的新興農業形態。而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是此浪潮下,一個能夠直接建起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助互信、面對面關係的農業形態。位於台中新社的布拉姆田莊之經營模式正好提供筆者一個能夠了解生產者、消費者二者間的經濟網絡的實際場域。生產者端,由於布拉姆田莊的經營者自從台中市區搬到新社後,參與由 日常老和尚所創辦的福智團體推廣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佛學研討課程,因而結識一群理念相同的小農。這群小農多是透過參與《廣論》研討班認識老和尚「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慈心理念,進而轉從事友善土地的農業。因此在新社及東勢等區域,形成一個在地小農合作的網絡。 消費者端,布拉姆田莊的經營者夫婦因孩子的教育,接觸到台灣在地以棲地守護為宗旨、環境教育為策略的非營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Society of Wilderness,簡稱SOW),其夫婦二人除了認同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理念,進而成為會員外,並將環境教育理念實踐在農莊的經營上。此二團體皆屬台灣在環境運動推動上,草根力量強盛的民間團體,也各自呈現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台灣社會脈絡下,友善大地思想醞釀及推廣的代表。 本文將呈現布拉姆田莊生產者與消費者社群網絡的串聯,及此兩大社群理念在匯入布拉姆田莊後,布拉姆田莊如何再現及轉化;並藉此特殊性,定位布拉姆田莊於當代台灣社會新興農業形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