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壓印技術常被用於建立神經網路,在培養基板轉印出特定分子圖形,就能夠侷限神經細胞只貼附在培養基板的特定分子圖案區域,之後神經突起生長也會遵循此圖案形式。在本實驗中發展的方法學有別於以往的微壓印技術,試著控制細胞本體只座落在圖案的特定位置上,進而生長成神經網路。利用光學顯影技術製作一系列不同規格大小的微米等級的模仁,再由這些模仁翻製出我們所需的PDMS模板。此模板頂部具有64個圓孔,以8 × 8陣列形式排列,底部則為7 × 7方形網狀溝槽,上下相通。將PDMS模板經由電漿預處理之後貼附到玻片上,加入PLL使其流入孔洞而在玻片上建立方形網狀圖案,PDMS模板侷限神經細胞只能掉落在特定的位置上,並沿著PLL圖案生長形成神經網路。投入細胞後將裝置送去離心以縮短細胞掉落至節點的時間,避免細胞聚集降低具有神經細胞的節點數百分比。雖然我們將裝置拿去離心試圖提升細胞掉落至節點的機會(occupancy rate),但始終無法克服障礙,平均occupancy rate大約只有50%。所以另外測試較大孔徑(約100 μm)PDMS模板,發現有細胞掉落且數量非常多,最後返回檢視PDMS模板的結構,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其縱切面結構,發現兩個問題: (1)PDMS模板脫模之後,其實際細胞通道孔徑大小僅有9 μm,比原先所設計的表面孔徑(約60 μm)小得許多。(2) PDMS模板細胞通道約200 μm的高深度,因PDMS柔軟且具有彈性,無法支撐如此高深寬比的結構,相鄰的PDMS互相黏合,而導致細胞掉落至節點的通道被封住,以上兩點為細胞occupancy rate始終無法提升的主因。藉由此方法學的建立,我們將能夠利用活體影像觀察、免疫螢光染色以及電生理紀錄去研究神經網路的發展,希望未來修正模仁結構,再與微電極陣列共同應用,進而去了解神經網路對於各種形式的訊號輸入所產生的生化或是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