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3.200
  • 學位論文

麥克.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

指導教授 : 陳思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去探討麥克.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該說明之中對於事件的因果關係的判準,是否比起其他科學解釋的說明在對事件的解釋──也就是找出事件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此事上面要更為有利。史特雷文斯繼承了目前在學界居於主導地位的對於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並基於約翰.彌爾的成果而發展出了關鍵點說明,並且藉由它試圖解決關鍵點說明的對手們──概率論說明,反事實條件句說明和操作論說明都無法順利解決的問題。   論文的第一章之內容乃是關於科學解釋的歷史的回顧,其中包括了韓裴爾的DN,IS說明和沙爾蒙的SR說明,以及在邏輯實證論時代位居主導地位的DN說明,因為無法解決因果解釋的不對稱問題,而使得科學解釋的「因果進路」興起的過程。   論文的第二章乃是史特雷文斯對於在因果進路之下發展出的三個科學解釋之判準的批評,這三個判準乃是概率論說明,反事實條件句說明和操作論說明,在此章之中史特雷文斯舉出了它們各自的問題所在。   論文的第三章的內容乃是史特雷文斯的關鍵點說明對於事件的解釋之部分,也就是對於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判準。這也是史特雷文斯所寫作的「Depth」一書的最核心內容,本章包含了關鍵點理論中的差異製造的判準,抽象化與最佳化過程,以及用來解決選言句問題的凝聚之概念。 論文的第四章則是對於關鍵點說明的批評與回應,布萊恩.威特森和馬克.朗格兩位哲學家各自舉出了幾個例子,來測試關鍵點說明的可行性以及適用性。威特森的批評在於,他認為在社會科學中的解釋似乎必然的會違反凝聚的概念;而朗格則對於關鍵點說明中的抽象化的過程,是否不當的賦予了在解釋上不相關的變數解釋力一事感到疑惑。   論文的第五章──最後一章的內容包含了史特雷文斯對於上述那些批評的回應,以及筆者對於史特雷文斯以及批評者之間的辯論所做出的自己的評論與意見,並根據本文所搜錄的批評與意見,試著說明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所能夠接受的合適的科學解釋之樣貌為何。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Hempel, C. and P. Oppenheim. (1948).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15:135–175. Reprinted in Hempel (1965), chap. 10.
Lange, Marc (2012). “Abstraction and Depth 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4: 483–491.
Osborne Reynolds (1901). Papers on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Subjec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1-105.
Psillos, Stathis (2002) ,Causation and Explanation, Montreal & Kinston and Ithac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