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52.23
  • 學位論文

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

指導教授 : 楊昌年先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平時走在街上,總是會對打扮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人投以好奇的眼光,並非是對方奇裝異服,而是從他不知是男是女的穿著,進而對他╱她的性別歸屬感到好奇,然後就會和身邊友人煞有其事的討論起來,更忍不住的邊討論、眼光邊隨伊人轉,之後便若有所悟的笑著。這般反應就是千古年來好似約定俗成的「異性戀思維」。於是,在感情方面,以多數人定義所謂的「正常」底下,若有不同於平常經驗的表現,總是容易惹來討論:兩個女孩親暱地相挽著手,我們尚可解釋成「手帕交」,但兩個男生牽著手呢?在仍未稱得上「開放」的社會風氣裡,恐怕想像空間不大,只會導引到「他們是同志」的思路去。但於現今高唱「男女平等」的議題下,卻不免要中庸地評論:為什麼兩個女孩牽手可視之平常、男生牽手就容易遭受非議?這是一個不明所以的「正常評斷標準」。更推展出去,為什麼感情只能男女的結合,不能女女、或是男男?或許有人會說:「這不符合『陰陽調和』的觀念,也或許會說:「如此一來,怎能繁衍後代?」更或許,什麼理由都講不出來,匆匆拋下一句:「就是覺得怪怪的。」其實,紛雜的說詞,終將回歸一個原點:因為這樣的配對,並不符合自古以來所謂「正常」的異性配對。 只是,到底什麼叫「正常」?什麼才叫「應當」?這似乎是主觀但非絕對的一種大眾化的思考結論罷了!在每個會議場合,「少數服從多數」是所有人自小就被教育的民主思維舉止,只是,人類感情何其複雜!愛與不愛、愛男生愛女生,豈能用如此冰冷的民主論調,強硬地要一位同性戀者(甚或雙性戀者)接納幾近「專制」的異性戀霸權?其實,愛一個人,是不該論對方的男女性別,而應在於真誠與否。 關於同性戀的處境,陳耀民曾說:「在台灣只有孤兒才能夠come out 」。 父母總是最至親的家人,若性別身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將是對自我心靈給予沈重的打擊,進而產生「閉鎖」的現象,意即在「我」與「他人」之間挖下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落落大方的外表下,是亟欲被瞭解,卻不懂得如何訴說的孤獨。 研究者從事教職,在教職生涯中,也碰過具有同志傾向的學生,青澀的年華,該是飛揚且自在的,而我卻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些許的矛盾、徬徨,雖然生為Y世代的年輕學子們,對於感情的思想觀念開放許多,甚至在互動當下,彼此調侃玩笑著,但卻也不難發現他們故做輕鬆的痕跡。而在當父母意外得知孩子的同志傾向時,他們所受到的,是不被諒解與成全的身心創傷,在我面前總是一派自然敘說著自己在家裡的情形,殊不知他們心底的煎熬到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眼見他們的無奈、深感他們的掙扎,於是便想藉由研究,瞭解同志的生活與心理,從中瞭解這些在平常人眼中稱為「異類」的族群們,存在著怎樣的心理衝擊,瞭解大環境普遍存在對同性戀族群所賦予的刻板印象、實際壓制思想行為,尤其針對青少年時期,在他們渴望愛、渴望尋求認同的心靈下,應如何給予他們適當的體諒、或是正確的態度去對待。 凡為人類,都需要一種名為「愛」的感覺溫暖、充實心靈,無論是愛人或是被愛,在給予與收受之間,都能體驗「愛」的酸澀與甜蜜,藉由五味雜陳,讓我們更能瞭解「愛」的真諦。「愛」可以發生在任何一段關係中,呈現多種形式:親子、師生、男女、同儕……等等,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但是,卻也有被大眾認為「怪異」的愛情方式,那就是同志之愛。但這也可被歸納於「愛」的其一類別,真的是如此不容見諒嗎?追根究柢,這也只是另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罷了!每個人都有愛的義務,也有享受被愛的權利,只是如何拿捏?如何表達?這又是因人而異了。很喜歡一首聖歌:「愛的真諦」,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忍耐、愛是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學習愛、體驗愛、追尋愛、發現愛,是人生中永遠的課題,但當在實現自我之愛時,更要對他人之愛有所尊重與包容,當世界國際都在強調「族群融合」的口號當下,「愛」的世界,更要有族群融合與平等對待的大同。 論文內容以研究白先勇《孽子》、杜修蘭《逆女》兩本文本為重心。研究內容及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從大環境加諸於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入手,說明社會「恐同」的心理,同性戀者處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最難面對的還是至親,兩部文本恰巧均有關於同性戀的青春書寫,筆者從事教職,面對的正好是類似年紀的孩子,在這群學生中,亦有一雙惶惶不安的眼睛,小心翼翼觀察身旁動態,於是藉由研究,期盼更能掌握此等孩子的心靈。第二節文獻探討,以各大專院校文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以同性戀相關研究為主題,作一番介紹與解析,藉此分別出自己的研究與過往研究的不同,以凸顯自我研究價值。第三節言問題意識,實即研究目的,說明藉由研究過程,所期盼收到的效果。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呈現如何完成論文的方法運用與軌跡。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架構,清楚劃分出研究的重心,強化論文的根據,並將文本內容歸類,形成架構。 第二章 書寫同志 本章共分三節:研究同志小說,必先對「同志」有所瞭解,故第一節先說明關於「同志」(即同性戀)的名詞由來、大眾對於同志的看待與反映、同志所面臨的處境等方面,期盼對同志有較為通盤的瞭解。第二節言「眾聲喧嘩」,旨在說明同志文學經過長時間的沈潛,在二十世紀進入最後倒數的十年,猛然破土發芽,受到各大文學獎的青睞,儼然形成一股潮流,成為投稿文學獎競相效仿的主題對象。第三節概述同志小說的流變,尤其針對主題方面的轉換,作一番歸納整理,期盼能掌握遞嬗的軌跡。 第三章 不倫不類----文本中人物關係 本章共分四節:整章架構以傳統五倫作為基礎,進行分類,第一節言君臣倫,以《孽子》為研究重心,說明黑暗王國裡所存在的上下從屬關係。第二節言父子倫,以《孽子》與《逆女》中具有鮮明的親子關係,作綜合論述,並不拘泥於「父子」關係,更擴大為「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等關係,藉由各組人馬的敘述,呈現出多樣的親子互動。第三節言夫婦倫,此節著重在對比性,首先,父母的正統婚配,與孽子、逆女們的伴侶關係,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對應關係;其次,父母雖是合法婚姻,但卻是失和的狀態,反觀孽子、逆女們的不合法,卻能各自建構出深厚熾熱的情感,亦是一強烈的反襯。第四節言兄弟朋友倫,分成兩部分,《孽子》中常常出現的四位主角:李青、小玉、吳敏、老鼠,四人雖無親兄弟的血緣關係,但卻在黑暗王國漸漸累積出如親兄弟般的情感;《逆女》中著重言主角的親兄弟,家庭中長子丁天厚、老二丁天使、么兒丁天明,三人在家中呈現疏離淡漠的互動關係,與《孽子》四位主角對照,恰巧又形成對比。 所以,在探討人物關係中,不僅只分析同性戀人物的情感心理,更兼及親人、情人之情感,以及彼此互動之表現與關連。 第四章 文本中的空間抗拒與情感依歸 全文共分四節,呈現各類空間對於文本中人物的不同對待:第一節言學校,說明被賦與教育之重責大任的學校空間,當面對溢出異性戀體制的孽子、逆女們,採取何等態度來對之形成強力壓制。第二節言家庭,以《孽子》主角李青、《逆女》主角丁天使的原生家庭為主要研究對象,敘述兩個家庭的外在景觀與內在氣氛,融合主角對於這等空間的感情,主角對家庭所產生依戀與抗拒,之中的感情轉折、落差、矛盾,值得細加研究。第三節言外在寄託,離了家的孽子們,默契地聚集在新公園,成立了專屬於他們的「黑暗王國」,並在這個空間裡,悄悄地寄託自我對家庭的想望,形成「異類家庭」。而《逆女》主角丁天使,成長後離家,與伴侶、好友在外另築愛巢,形成另一個心靈寄託之所,這亦是一種對家庭印象的投射。第四節言安樂鄉。以《孽子》中出現的安樂鄉為名,旨在敘述此等空間為孽子、逆女們帶來的歡愉與穩定感。《孽子》的安樂鄉,提供了穩定的經濟來源,讓孽子們不致流落街頭,與黑暗王國作一對比,分析兩者優缺。《逆女》中出現的T BAR(女同志酒吧),除了讓主角丁天使平日費力掩藏身份的疲累,得以暫時獲得休喘之外,在這個空間裡,更是她實現自我認同、恣意縱慾、找尋到終身伴侶的場域。 於是,此章節不緊緊呈現文本中同志人物對空間的依戀,更旁及對於身處此空間人物的情感糾葛,以及空間中異性戀族群對待同性戀人物的行為、心理展現。 第五章 文本中人物本我情感之呈現與投射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言文本中人物的情慾展現,先從情慾泛論起,說明「情」與「慾」離合的關係,次言《孽子》、《逆女》中形象較為鮮明的情慾狀態。第二節言父權崇拜與學習,著重在《孽子》文本的討論,敘述被逐出家門的孽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父親的形象與責任,在被定義「不孝」的行為底下,卻有著「肖父」的繼承。第三節言反母角色的投射,著重在《逆女》文本的討論,主角丁天使從小到大,時時遭受母親的精神虐待與言語否定,在丁天使心中形成抗拒,以致於日後她可親的對象均與母親形象背道而馳,但反抗的心理,實為她渴望母愛的表現。第四節言追求自我認同,同是不被大環境所認可的孽子、逆女們,身上如同被烙下污穢的印記,這個印記阻礙了他們對自己的認同,但在不斷前行的人生旅途中,他們成長、蛻變,漸漸找回屬於自己的天空,一連串的心理轉折,都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力道。 第六章 生死一瞬間----文本中的死亡終結 兩部文本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共通現象,就是關乎「死亡」的描述,而敘述主體,不僅只限於同志人物,更兼有其他相關人物,因研究重點在於文本各人物之死亡所帶來的影響與省思。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言親情之死,敘述與文本主角有緊密關係的親人,經由死亡的結局敘寫、或者生死之間的對比,說明其中所代表的深刻意涵。第二節言情愛之死,《孽子》中轟轟烈烈的龍鳳血戀、吳敏自殺未遂、《逆女》中詹清清的自殺身亡,鮮明的形象,都是一段蝕心的愛情故事,死亡結局,對於往生者、在世者而言,都帶來不同的衝擊與省思。第三節言個人之死與救贖,《孽子》部分著重言王夔龍、《逆女》部分著重言丁天使,兩人在死亡的呈現有所區隔,王夔龍為心靈之屬、丁天使為生理之屬,雖然形式不同,但兩人卻能於其中超脫,將過往罪孽放下,盡力彌補讓生命完整,形成救贖意象。 第七章 結論 將研究內容統整收束,並闡述研究心得、檢視是否達成研究目的,並藉由同志文本中所呈現的強烈情感,再次強調感情的本質。

關鍵字

同志 同性戀 孽子 逆女 白先勇 杜修蘭

參考文獻


孫梓評,《男身》,台北:麥田,2000。
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1995。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著,《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麥田,1998。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收錄於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所主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五期,台北:正中書局,2003。

被引用紀錄


詹涵晴(2013)。從孽子到人子──白先勇《孽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10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