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48.24
  • 學位論文

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之效果研究

指導教授 : 鄭惠美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進行二組不同教學策略介入,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行為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並探討介入課程應用於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發展性。 研究結果發現: ㄧ、研究對象健康行為在各向度的情形由高至低依序為社會適能、精神適能、情緒適能、文化適能、身體適能。 二、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BMI之分布屬於正常範圍,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分布於請加強、中等範圍以及銅牌好手之間。 三、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其健康行為各向度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健康行為社會適能及情緒適能向度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其它向度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四、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健康體適能之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項目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明顯優於傳統教學,肌力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組在柔軟度項目明顯優於傳統教學,其它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五、性別是影響課程結束時健康行為身體適能與精神適能向度、健康體適能BMI與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以及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健康體適能肌力、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 六、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有七、八成的學習者對教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喜歡程度、成果發表上感到滿意,有六成表示會繼續執行,藉由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健康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學習效果,因此將其發展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是有其可行性與必要性。

參考文獻


王世璋(2004)。美國The Success for All (SFA) 教育方案對我國國小教育的啟示。學校行政,31,198-210。
王建楠、吳重達(2006)。青少年之身心發展及行為表現。基層醫學,21(11),326-332。
李玲玲、白璐、盛培珠(2002)。社區幼童居家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1(1),61-72。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13。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

被引用紀錄


陳若男(2011)。國小資優生自我引導學習與鷹架支持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2710
張秋玉(2016)。探討社會支持與台灣中部大學護生自我導向學習之相關性〔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3-16022016021942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