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0.216
  • 學位論文

《周易》道德哲學之德育意涵

指導教授 : 溫明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道德教育的主旨在「教人做好人」,是教育最基本的內涵;《周易》為群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當前社會道德價值紛雜,人們邁向幸福之途也因之失據之際,研究者認為德育必須重新強調,以濟時代失德之窮。《周易》蘊含深遠的道德義理和行為準據,故若能從《周易》的義理中析釐出道德的知識論、價值論與形上學的理路,將有助於對道德教育的實施,建立具一定程度的理論基礎和行為準則,藉以維護社會道德和個人美好生活。 有鑑於此,本論文將運用詮釋、歸納與批判等方法,先梳理《周易》道德哲學之架構,並據此發展其於當代德育之意涵。故研究者在第二至四章中,先論述「太極」所生之「乾陽坤陰」兩元素相互融合以化生萬物之源源不絕的動態歷程觀,這不僅為《周易》道德思想之形上根據,更體現「生生仁德」之道德法則的依據!此動態道德觀的法則就是「時中」。《周易》也基於時中的規準,指出德行必須透過「窮究天理」、「發揮仁性」,以達「仁禮義智」之參天化育、和諧共榮的至高境界。 在釐清與建構《周易》道德思想後,本論文五、六章探討其德育蘊義。研究者發現,《周易》培養人之「道德創生」,即為兼顧成就自我與化育萬物生命的旨趣。此旨趣則端賴人類對宇宙天道之變化的體察。質言之,人類需依循規範、自我反省,以養成好習慣和「逆覺體證」仁性,期能達成自主性自律德行。一言以蔽之,《周易》強調之「行仁」、「善補過」,均指出「知行合一」的道德精神。此亦為本論文在論述《周易》的道德哲學觀點後,析釐出道德教育需要發揮自主性自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並做到知行合一,方是提升道德教育的根本。 關鍵詞:周易、批判性思考、道德教育、道德創生

參考文獻


李煥明(1992)。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
徐復觀(2005)。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
高懷民(1988)。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
程石泉(1989)。易學新探。台北:黎明。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學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