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77.114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小學校台灣兒童的跨文化經驗

指導教授 : 張炎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欲探討台灣學生在日本的教育背景下成長之後,因外在環境因素(戰爭因素),進入了不同文化教育環境的經驗過程,試圖從教育人類學觀點探討個人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成長歷程。 以小學校台灣學生為探討主體,由他們所體驗的小學生時代生活樣貌為討論起點,逐一瞭解這群屬於少數中的台灣人實際的教育實態,在人人稱羨的、擁有一切優勢資源的小學校教育現場的他們,面對所有以日本人為主、以日本人為優先所設置的一切教育活動,如實呈現他們實際面對有形的甚至無形面的種種不同感受及體驗。 或許,在當時的殖民統治下,以統治與被統治集團的視角來看,被統治者應是站在與統治集團對立/互斥的相對關係,但這樣明確一分為二的敵對狀況卻不是那麼絕對必然的存在。在被統治集團中金字塔頂端和中/底層的群眾間,一樣有著一道無形卻深不可破的界限存在其中,透過小公學校台灣學生的口述回憶,日治時期彼此的教育經驗和體會,也因著雙邊社會地位、權利掌握與統治階級互動緊密程度的不同,可看出在日治教育影響下,對於他們所造成感受上深淺不一的程度差異。 研究目的為期望有助於提供在現今社會中,未曾經歷劇烈環境變遷的人,瞭解其面對文化的態度與方法,以作為個體思考文化傳承問題的參考。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嘗試透過深入訪談及口述歷史的方式,對於個人之生涯發展史做一整體性的瞭解,以個人、家庭、文化之間的聯繫面作為主軸,從而思考個人因應模式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從訪談過程之記錄呈現跨文化的歷程。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5年。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期,1983年6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