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60.124
  • 學位論文

漢代「謠諺」與「時政」間的互動

指導教授 : 管東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 文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漢代的謠諺與時政之間的互動關係,在一般觀點中,謠諺僅僅具有反映政事的情形,並呈現出一種靜態的反映。但在文中將會發現謠諺具備了流通性和普及性,因此得以產生影響時政的力量以及對於政事動態的反應。在文章中除了緒論和結論之外,正文有四個章節。 第二章的內容將會討論有關於民間謠諺的意義,在過去謠諺分屬於兩個不同領域的文體,兩者帶著不相同的性質。但流傳至今,在現人的眼中來看只剩下文字的留下,至於兩者文體差異不是本章的討論重點,而是著重在它們流傳至今的文本價值。在此,我們尚必須討論到漢代的知識份子,士人是國家政治的支柱也是政策的貢獻者,因此討論謠諺反映的時政時,亦必須討論到士人的存在以及它們對於時政的影響。 第三章將會討論謠諺以及與謠諺有關的政事內容,文中從謠諺看出民間對於時政以及社會的關心與批評,內容將會討論到中央、地方的施政以及有關於皇室的批評。同時也會討論到人物品評的謠諺,從謠諺品評人物的功能去瞭解漢代的政治環境。最後會討論到比較特殊的政治預言:童謠,童謠所具有的政治預言能力被漢代人所接受,因此才帶出了漢代讖言的興起,因此在這裡也必須瞭解到童謠在謠諺中所代表的意義。 第四章則去討論比較不屬於民間的謠諺,讖語雖然具有謠諺中流傳性和普及性,但是它所代表政治預言的性質卻和前一章童謠不相同因此被歸類到非民間謠諺當中。因為士人的創作代表著一種特殊的言論是屬於不同管道的建議,此外將討論樂府、漢賦和個人的謠諺,從文中將會發現它們雖然並沒有民間謠諺的特殊性質,卻也是深刻反映出漢代政治環境的謠諺。其中也會討論到士人間所產生的謠諺:士人風謠,觀察由士人間產生的謠諺所產生與時政間的互動。 第五章首先討論民間的謠諺如何向政府傳達之外,同時討論民間謠諺引發出政府的反應,觀察謠諺對於時政的實際效益,在文中除了說明謠諺被接收的方式之外,還將討論它們與士人討論時政的議論相結合。最後討論到政府面對民間謠諺時的對應策略,及接受謠諺之後的施政改變。

關鍵字

謠諺 漢代 時政

參考文獻


2. 王文發,〈兩漢諺謠管窺〉,《師大歷史學報》,10,1982.06,頁19-52。
18. 胡曉明,〈略論兩漢樂府民歌中所體現的人性精神〉,《鵝湖》,21:9=249, 1996.3,頁45-50。
26. 陳槃,〈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幼獅學報》,1:1,1958,頁1-35。
32.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0,1984.9,頁159-216。
3. 黃羨惠,〈兩漢樂府古辭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

被引用紀錄


黃慧宜(2015)。國中學生面對網路謠言的態度與回應行為初探—以Facebook謠言訊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42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