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239
  • 學位論文

從自我創作理念探討現代記譜法之音效分析與研究

指導教授 : 陳茂萱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從古至今,音樂的延續靠著樂譜的記載而流傳著。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作曲家們致力追求不同於以往的新聲響開發,因而出現了各式各樣創新的演奏技巧。弦樂器不再只能用弓毛拉弦來發聲,而可以使用弓背的木頭作演奏(col legno),甚至是拍打琴體的共鳴箱,發出打擊樂的節奏聲響;管樂器除了制式的吹奏樂器外,也出現了單獨吹奏簧片或是吹奏雙音、泛音等的新技巧;鋼琴除了能在鍵盤上彈奏外,也能進而運用內部的琴弦作演奏。新聲響的開發,附帶的影響了記譜法的創新與改革。 為了記錄這些未曾出現的音響效果,作曲家們絞盡腦汁使用了各種可能的記譜法,並附上演奏相關的文字說明,以確保樂譜的記載能明確的傳達作曲家所要的聲響效果。樂譜的記載,必須以清楚、簡單、一目了然為最高準則。過多新穎且尚未統一的現代記譜法,讓演奏家們處於一種徬徨、無助的狀態中。然而,儘管仍有些許符號尚未統一,亦有部分符號已經廣泛沿用於大部分的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中。 作曲家也是藝術家,透過音樂的表達,開啟著每個人創意的發想。然而,當創意遇到瓶頸、聲響開發到極致時,樂曲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念,便成為作品是否有流傳價值的判別原則。在二十世紀,數不盡的新聲響和演奏技巧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身為二十一世紀作曲家的我們,要如何將這些素材適切的運用在創作中,不為了標新立異而一併納入,成為現今最大的考驗及挑戰! 此論文將針對作品中所運用到的現代記譜法,作音效上的研究與分析,並探究其記譜符號的可行性及流傳性,最終回到作品的本體 - 音樂表達,分析現代新聲響融入創作素材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吳逸瑩。〈從結構主義探討音樂創作的思維-創作理念與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Dallin, Leon。《二十世紀作曲法》(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Adler, Samuel.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
Blatter, Alfred. Instrumentation and Orchestration. United States: Schirmer, 1997.
Stone, Kurt. Music Not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1980.

被引用紀錄


林明杰(2007)。從柯芳隆《哭泣的美人魚》看現代音樂對我創作所產生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552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