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12.1
  • 學位論文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藝閣這項民俗文化,自清代隨著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活動進入台灣,傳入的類型主要有「裝台閣」和「蜈蚣閣」之分。本文選擇了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1895~2007)為研究的主題,試圖從相關的文獻史料與社會調查資料,來觀察藝閣這項民俗文化在傳入台灣之後,如何傳承與應變創新。 從本文的探討可知,藝閣到了日治時期發展更加蓬勃,但隨著皇民化運動(1937)的實施,藝閣活動只好轉趨勢微甚至消失。到了戰後初期,又因受到長期戰火洗禮、民生物質匱乏與政局尚未穩定等因素的影響,促使藝閣活動又沈寂了一段時間。後來隨著政治日趨安定與經濟復甦成長,藝閣活動又慢慢恢復於迎神賽會之中,但其活動區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像日治時期從南到北,尤其是北部區域,都可見到藝閣的身影,反而集中於中南部,特別是在雲林北港和台南「五大香」地區。 此外,藝閣活動歷經清代、日治與戰後的傳承發展,因時空變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之下,自日治開始出現具備台灣本土特色的「在地化」趨勢,其所呈現的樣貌也與傳統臺閣不同了。另一方面在日治與戰後,傳統藝閣活動又受到文人理念、商業利益、日本當局與地方自然人文生態的影響,而朝向「通俗與文雅分化」、「世俗與神聖分化」的「多樣化」發展,先後形成各具特色的四種新類型,分別為文雅化的詩意閣、商業化的改良藝閣、政治化藝閣與宗教化的蜈蚣閣。

關鍵字

民俗文化 藝閣 蜈蚣閣

參考文獻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2分,1993,頁291-335。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第82期,1994,頁74-85。

被引用紀錄


曾麗娟(2007)。戰後(1945~2007)台灣西南地區蜈蚣閣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5569
何宜秦(2008)。台灣傳統藝閣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502200814020500
陳佳琦(2011)。傳承與創新─高雄市舞獅活動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0429
林怡秀(2012)。邁向地方大廟─經濟發展與日治時期屏東慈鳳宮之宗教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44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