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7.35
  • 學位論文

《淮南子》樂論研究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Yue" in the Huainanzi.

指導教授 : 林明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淮南子》樂論為研究主題,藉由勞思光先生提出之「基源問題研究法」為研究進路,就《淮南子‧要略》所提出:「夫作為書論者,所以紀綱道德,經緯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的著述意識衡定出:如何貫通天地之理、人間之事、帝王之道以提出理想之治道,乃是貫串於《淮南子》的核心關注;而就音樂思想而言,如何取法天地自然之規律、本乎人之情性,以作移風易俗之樂、收治國之效,當為《淮南子》樂論的核心論題。據此,形成本論文欲透過「樂」貫通《淮南子》之天道與治道之理的問題意識。 第二章「兼容並蓄:《淮南子》樂論的前有所承與時代性開展」中,筆者嘗試針對《淮南子》在音樂思想上前有所承、兼容先秦時期經典、思想與的情形作一系統性的探析,得出《淮南子》樂論確實有著豐富而多樣的承繼來源;續和《淮南子》同樣成書於漢代的史料典籍《史記》、《樂緯》所呈現的樂論觀與之進行橫向比對,呈現出「天道」與「人文」是漢代音樂思想所共同關注的二大面向。而《淮南子》作為一本全面性的思想性著作,其樂論思想當較《史記》、《樂緯》更具有完整的思想架構。 第三章「道樂:《淮南子》樂論的形上思維」,筆者先就《淮南子》道論進行釐析,並以隱喻理論作為研究視角,分析《淮南子》樂論中「樂」與「道」的聯繫,續以呈現「樂與道通」的展衍,以及《淮南子》針對音樂所進行的反思。道性有著以無為本,為普遍而抽象存在的特質,而在《淮南子》樂論中,也著重於透過「音」、「聲」的「有」、「無」來隱喻道物之間的關係。就道用而言,《淮南子》將道生萬物的過程中加入「氣」這一媒介,形成「氣化宇宙論」的模式,而在《淮南子》音樂的表現上,亦提出了「一氣之和」的概念,認為人文的樂音、樂律,實乃取法自然界原始的聲響。《淮南子》樂論之形上思維以「道」為核心展開,並對於悖離「道」的音樂──徒具形式、流於淫靡等現象提出反思。 第四章「治樂:《淮南子》樂論中的治道思想」,旨在呈現《淮南子》在「務於治」的關注之下,將樂論落實於人事之用的情形。透過《淮南子》論及「治道」的文獻之中梳理出「道」與「治」之間實乃呈現出「理一」與「事殊」的關係。而「樂」在《淮南子》治道思想中,既有著「樂與政通」的聯繫,又有著導引民性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本乎性命之情」是將樂落實於人事之治的重要依據。至於《淮南子》樂論在治道的展現,在簡易、貴因、審風觀俗的面向,其實皆展現了「無為而治」的關懷。 第五章「結論」旨在透過本論文的回顧與展望確立《淮南子》樂論的內容,總結《淮南子》樂論的地位與價值。在前承先秦經典、諸子思想的情況之下,《淮南子》樂論確然呈現豐富、融會的樣貌,而透過對《淮南子》樂論的層層梳理,數個研究《淮南子》的重要哲學論題如「道論」、「性情論」、「無為論」、「治國論」等得以聯繫成為一完整的脈絡。

關鍵字

《淮南子》 隱喻

參考文獻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吳 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