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熊為明末清初人士,生於動亂之時,目睹家國為異族侵略,禮樂服冠皆易,心生國族之痛,於是隱逸不仕,入山沉潛,專心著述,將見聞與酬答盡錄於著作。李世熊生當亂世,著作多諷刺不孝不悌、腆顏貳心者,其喜讀韓非、韓愈,深受文風影響,因此創作出以歷史典故為主體的《史感》,以及充滿擬人手法的《物感》,以此明志並勸諭世人。 《物感》是寓言史上公認第一本受《伊索寓言》影響的作品,全書共二十篇寓言,有五篇改寫自《況義》,餘則為明清寓言改編及作者自創,李世熊咀嚼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吸收西方寓言藝術手法,展現出獨特的作品風格,可惜針對李世熊及其作品研究者不多,縱使是具有探討價值的《物感》亦未見有深入研究。 寧化修志局於1918年將李世熊作品《史感》與《物感》合訂成冊重刊,《史感》共有五十九篇,主要以《資治通鑑》為取材來源,餘則取材自其他典籍。因物有感,以物諷今,而有《物感》;讀史有感,以古諷今,而有《史感》,《史感》雖不若《物感》具有動物擬人的特色,但史例經作者咀嚼後呈現,對忠義節操多有著墨,深具警醒世人之功,故與《物感》合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