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73.165
  • 學位論文

台中市佛教蓮社的社會事業(1951〜2008)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本文主旨為透過探討台中蓮社的社會事業,時間由1951年以降,提供一個居士團體的個案研究,呈現居士團體在經營道場的過程,讓外界瞭解居士經營道場面臨的困境。首先陳述台中蓮社創立者李炳南居士的背景,其從崇儒謗佛進而成為佛教徒的歷程,及其身處險境,體悟立志弘法及從事社會事業的過程。並分析李炳南創辦社會事業的精神及慈善事業的理念,如何吸引著眾多蓮友發心護持他的社會事業,以及來台後見到台灣佛教何種景象而立志弘法淨土法門的情形。其次,藉由探討台中蓮社經營社會事業的過程,了解台中蓮社經營社會事業遇到的困境或危機,以及李炳南居士過世後,台中蓮社社會事業的經營所產生的變化。此外,台灣佛教道場比較具代表性的有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現改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及法鼓山,筆者針對蓮社與此三佛教團體社會事業之內容進行分析,並探討台中蓮社兼營社會事業發展遭逢之困境。 本文研究發現,台中蓮社兼營社會事業發展遭逢之困境有三:首先,李炳南往生前曾囑咐台中蓮社維持現狀,不辦新道場,將蓮社定調為研究學問;其次,在家人要面臨許多不可免的俗務,以有限的時間、精力恐怕無法專志於佛教事業的開展,因此台中佛教蓮社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無人可傾全力傳播佛法,致力於社會事業的經營;最後,雖然居士地位有所提升,仍不能踰越僧俗界線。即使目前居士人數眾多且掌握經濟資源,仍形成以僧人為中心的信仰模式,較難發展出具規模的居士組織。

參考文獻


5. 《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臺北:輔仁大學社會學系,1990年10月。
10.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縣,博揚,1999年11月。
32. 林美容,〈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51卷,第三卷,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000年。
50. 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
15. 江燦騰,《二十世紀有關臺灣佛教轉型與發展》,高雄市,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1995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