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的「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票選出爐,張愛玲名列第四,僅次於魯迅、沈從文、老舍。而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甚於前述三位,眾多的模仿者誠為文學舞台亮出一支龐大的陣容:「張派」。「張派」女作家中,有「小張愛玲」稱號的鍾曉陽是為翹楚;本論文以張、鍾小說為研究對象,意圖凸顯藝術的傳承與轉化,作家個人的超越與創新。研究角度兼及文本內、外緣;而文本的評述廣及意識與藝術,古典與現代。以下摘要本論文: 第一章、 緒論 詳明研究動機與旨趣、研究範圍與方法,並藉由歸納文獻觀點揭示研究進路。 第二章、 作家論 探究作家生成的文學土壤,用以擴大文學作品的認識基礎,把握主題內涵及特定意義與價值。著眼於:文學的時空、作家的成長經歷、成名的機遇。 第三章、 悲劇意識 本章分為兩部分,第一節「悲劇意識的表現:題材」,詳明作家的選材趨向;第二節「悲劇的演成」,分析小說故事走向悲劇的成因,藉以折射出作家的人生理解。第三節進行比較析論。 第四章、 藝術形式 從「形式」、「局面」、「描寫」角度探討張、鍾小說「同中之異」,析出以下數端進行論述:「故事結構」、「時間描寫」、「自然描寫」,以及「人物描寫」。最後進行比較析論。 第五章、 古典風華 本章詳明張、鍾古典風格的內涵,指出其古典泉源,分析小說在風俗、人物方面的傳統性,以及作者所運用的舊小說筆法。最後,在第三節裡進行比較,著眼於:氛圍營造、講述與展示、仿真性。 第六章、 現代新猷 本章探討張、鍾小說的現代性。其中「生命的詮釋」展示作家虛無、蒼涼的人生觀。「都會書寫」指出張愛玲對市井文學的提顯、以及鍾曉陽對都會之中孤寂心靈的著力描繪;前者是相對於傳統上的英雄敘事來說,後者則以現代西方的心靈寫實主義為參照。「借鑑西方」分析張、鍾對於西方小說藝術的借鑑與發揮。「電影技巧」則論述二位作家跨越藝術領域,向電影借力。最後,在第三節之中,綜覽二位作家的現代性,從以下三點進行評析:蒼涼美學與死亡美學、謀生與謀愛、精到與鋪敘。 第七章、 結論 本章從內、外緣因素歸納張、鍾的異同。第一節統整張、鍾小說的特色,從外緣比較她們的成長背景與經歷,透顯其對於創作的潛在影響,繼之從內緣──文本出發,揭示張愛玲文學的影響與鍾曉陽個人的特點。第二節提出本論文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