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1.6
  • 學位論文

王文興小說創作的一貫與深化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王文興和《現代文學》在台灣現代派小說的興起過程當中,佔有關鍵而重要的地位。本文將釐清過去認為《現代文學》立場過度西化的質疑批判,以及現代 派小說曾經引發「現代」與「鄉土」對立的爭議誤解,肯定現代派小說以疏離異化的反叛與內視的自覺書寫,作為傳達時代感受與無言抗議的文學表現,並進一步強調作品中以現代主義技法書寫鄉土情感所呈現的現實性。其後,聚焦且系統性地整合王文興獨樹一幟的創作文藝觀,藉此否定外界將王文興評之為極端西化、叛逆者的負面評價,更客觀地將王文興定位為力圖接軌中西的推展者。在檢視王文興小說創作的現代主義實踐方面,筆者將在象徵、意識流、戲謔筆法、文字新變等形式技巧的運用,以及命運、疏離、存在、矛盾、性欲、體制質疑等議題的討論上,論述王文興小說作品中鮮明的現代主義色彩,並在文字新變的語言實驗方面,提出四大目的與十三類用法的見解。在前述的作品析論基礎之上,筆者認為王文興的小說作品當中,實存有主題內容的一貫與外在形式表現的深化。在主題內容上的一貫方面,筆者以為其小說多以弱質者與弱勢者為主要書寫對象,圍繞在內視與反叛兩大主要書寫要素上,呈現以現代性為主、現實性為輔的主要書寫重心。而在外在形式表現的深化方面,基於內容與形式合一的文學理念,王文興以破碎化的形式與極端化的語言實驗,呼應作品中反傳統的主題精神與諧謔的筆法轉向。關於其中備受爭議的極端語言實驗,筆者也將進一步深究其創作用意,並點出部分用法的瑕疵與文學效果的缺憾,以證明王文興一味追求「精確」卻背離「精省」與「通俗」原則的語言表現,使其語言文字的實驗並未獲得全然的成功。最後,總結上述論點,客觀明 確地重新定位王文興在台灣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參考文獻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出版社,1976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被引用紀錄


白依璇(2011)。場域、論戰、接受:王文興小說《家變》的典律化過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107201116081544
洪珊慧(2011)。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3907
馮尹君(2012)。記憶與技藝--重讀《家變》〔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53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