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219.65
  • 學位論文

新竹市市郊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茄苳里和南隘里為例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維生方式」為主軸切入,探究新竹市南郊茄苳里和南隘里居民於不同時期所發展出的維生方式,以及與居民維生活動相關的社會網絡,並將其社會網絡落實在地表空間,最後,比較兩里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異同,再進一步歸納導致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變遷的主要因素。 研究區居民的維生方式由農業社會時期以農業維生,農民間透過地緣、血緣關係相互放伴、換工;到了工業化社會時期轉變為以通勤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為主,農業採兼業經營,勞力來源改由現金雇工;一直到後工業社會時期,居民非農產業活動的維生技術開始提升,農業出現粗放稻作與新式農業的兩極化發展,而產銷班的成立輔助了農民的產銷活動。至於居民的社會網絡則由地緣、血緣和姻親關係的維繫,新增了業緣的支持系統。再者,居民農業產銷、就業通勤與通婚的空間分布由以新竹縣市、苗栗縣竹南鎮與頭份鎮等地為主,逐漸擴及全台,甚至跨越了國界的藩籬。 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過程中,人與地的關係由緊密連結而趨於疏離,近年來則因為有機農業的發展而找回人地間的平衡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由互惠互賴而變得疏離孤立,居民間的社會網絡更多元複雜;地與地的關係由封閉受限而趨於開放流動,地域間的連結也更為密切。 比較兩里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過程,其實大致相同,較不同的是: 1. 農業社會時期,土地所有權限制南隘里居民農作物的選擇。 2. 民國80年代以來,茄苳里居民在地自營服務業維生,與市場需求的形成有關。 3. 民國93年以來,交通區位影響兩里居民發展新式農業的類型,以及非農就業的空間分布。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國家政策、市場需求和居民的個人條件是促使維生方式改變的關鍵因素,而社會網絡也扮演著支持維生活動運作、轉型的重要角色。再者,維生方式與居民組成的轉變,導致血緣聚落產生質變,加上國家政策促使產銷班成立後,居民的社會網絡除了既有的地緣、血緣和姻親關係之聯繫,還新增了業緣的支持系統。此外,交通革新,以及居民個人的品牌信譽、社經條件,是促使社會網絡空間分布擴大的關鍵因素,而交通區位則進一步影響居民發展新式農業的類型,以及非農就業的空間分布。

參考文獻


1986 《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
第十八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二卷,台北:人間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著
1986 《台糖四十年》,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