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00.143
  • 學位論文

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曾永義先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國戲曲始終趨於歌、舞、劇三者的綜合,從秦(前221-前206), 漢(前206-220)俳優作為中國戲曲早期淵源起,中間經歷漢代百戲,唐代(618-907)參軍戲,直至宋代(960-1279)南戲、元代(1279-1368)雜劇,是一門藝術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向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於四方的舞台,也為使平素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劇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因此不斷地吸收其他相關藝術,如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諸多營養,逐漸成為一種包容廣泛,樣式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性藝術,我們可以說:中國戲曲是在民間說唱文學、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都充分發展、且又相互相容的基礎上,方形成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徵的戲劇樣式。戲曲舞台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十分鮮明地標舉戲劇的假定性,而此與西方戲劇一貫採用的幻覺性舞台藝術處理原則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中國戲曲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即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乃隨演員的表演所創造之特定戲劇情景而產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戲曲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在長期的發展中,出現許多品種,這些品種被稱為「劇種」,各個劇種除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民俗習慣、文化傳統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點,使中國的戲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由於戲曲活動過去在民間是為大事,為適應時令節日、廟會墟期、酬神還願 、喜慶壽誕、集市貿易等民俗活動,演戲酬神如娛人,也相沿成習,既而形成慣例及某些定規,如神誕戲、行會戲、吉慶戲、還願戲、修譜戲、罰戲、賭戲等不勝繁多。舊時請戲班演劇,宣傳方式是先貼「街招」,內容是將戲班名稱和演員分等次,將名字印在街招上以作宣傳,目的讓觀眾及早定購戲票,得一好座位。正戲開眼前首先演一出「跳加官」,先由一演員戴一假面具,演員邊跳邊演,皆以伴奏,演員只演不唱,歷時約二十分鐘,然後演「六國大封相」,目的是讓觀眾知道班中演員多,人才鼎盛,服裝道具齊全,接著進入正戲階段,正本戲演完後,約深夜十二時,最後要散場時亦有答謝觀眾之送客戲。

關鍵字

戲曲 搬演 搬演習俗 禁忌 行規 戲神

參考文獻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四刷)。
曾永義師:《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曾永義師:《中國古典戲劇》,台北,文建會出版,1986年。
高有鵬:《插圖本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本,1968年。

被引用紀錄


劉亮延(2015)。「戲比天大」的悖論:吳祖光與中國戲曲改革運動〔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599
黃勃翰(2015)。台灣北管戲曲的禁忌與習俗〔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007
邱乙珊(2012)。臺灣戒嚴時期禁戲初探──以國光劇團禁戲匯演劇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0845
葉書珊(2015)。里耶秦簡(壹)文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425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