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102.225
  • 學位論文

父母教養行為、子女教養歸因及其與父母之溝通行為--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指導教授 : 林如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行為、子女教養歸因及子女與父母溝通行為三者間之關係。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及其父母親為對象,透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取得青少年及父母有效樣本598份。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父母教養行為部分,父母親表示其施行「民主權威」教養行為之頻率較高,採取「獨斷專權」及「寬鬆溺愛」教養行為之頻率較低,而採用「忽視冷漠」教養行為之頻率最低。 二、子女教養歸因部分,子女多半能理性解讀、體諒父母親的教養,傾向採取「持平體諒」歸因,較不傾向「情緒忽視」歸因。 三、子女與父母溝通行為部分,子女傾向對父母使用正向的溝通行為,但較少以言語表達「愛」;且相較於母親,子女較少對父親表達關心和感謝,以及討論想法、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父母「民主權威」、「獨斷專權」教養行為與子女教養歸因,對子女與父母溝通行為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子女教養歸因之預測力較高。即相較於父母知覺的教養行為,子女對父母教養的詮釋和解讀更能影響其與父母的溝通行為。 五、子女教養歸因,於父母「民主權威」、「獨斷專權」教養行為對子女與父母溝通行為影響間,具有中介作用。故對父母而言,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教養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用心;對子女來說,則需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去體諒父母教養行為,才能進而促進親子互動關係。

參考文獻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灣社會學,7,1-46。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邱獻輝、鄔佩麗(2004)。親子溝通諮詢團體方案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1),35-57。
陳富美(2007)。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預測子方教養知覺的因素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1-30。
趙梅如(2003)。圖畫式「主題情境測驗」的發展。測驗學刊,50(1),1-24。

被引用紀錄


楊純(2014)。讀經班家長教養態度及兒童讀經學習行為之探究--以高屏社區讀經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4.00195
吳瑀嫺(2011)。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與父母教養類型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0987
呂志方(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理財態度與金錢教養行為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1632
王琤惠(2011)。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17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