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34.191
  • 學位論文

關迺忠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林昱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創作於2003年的《追夢京華》為關迺忠的第二首二胡協奏曲,與《第一二胡協奏曲》的誕生相隔有16年之久,發表至今才短短6年,卻已備受許多演奏者及聽眾的熱愛,因此筆者想藉此研究來理解《追夢京華》所要傳達的意義及蘊含在標題中所要透露的情感。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對作曲家的心理層面進行分析,釐清樂曲產生與作曲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其次從作品的技術層面進行分析,藉由作曲者的學習背景、師承、經歷做為研究之依據,並分析《追夢京華》及其創作手法。最後在中國審美基礎上,以外在及內在的繪畫性線條來比喻音樂中抽象線條的運動形態,充分突顯兩者的關連性以進行演奏詮釋。 透過文獻分析得知,以關迺忠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本並不多,因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尤以訪談調查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獲得第一手資料。經由樂曲分析,對樂曲架構、和聲節奏旋律等方面的運用有更深入的瞭解之後,便可以展開詮釋分析,將理論落實於演奏當中。 研究後,筆者認為此曲的產生並非受到異文化的刺激而催生,反而是單純的與關迺忠身處異鄉、感慨著北京的快速轉變有著一定的關係,才會藉由他所熟悉的旋律幻化出昔日的景象。演奏時除了雕塑音樂線條、仔細鋪陳銜接及模進樂段外,必須將自己投射在樂曲之中,把作曲者的故事說得動人,演奏才更富有意義。

關鍵字

關迺忠 追夢京華 線條

參考文獻


馬清。《20世紀歐美音樂風格》。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點線面》。吳瑪悧 譯。臺北藝術
吳逸瑩。〈從結構主義探討音樂創作的思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彭群傑〈論中國書法為創作理念的琵琶作品—《點》、《千章掃》之詮釋與分析〉。
於1 May 2008。

被引用紀錄


陳宛吟(2012)。楊寶智二胡協奏曲《川江》之分析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1005
高裕景(2012)。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運用之探討-以《遊園》、《陽關三疊》、《洪湖主題隨想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11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