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71.235
  • 學位論文

從《史記》探討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

指導教授 : 許錟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針對《史記》中的相關資料,分別對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化與政治運作進行研究。所謂戰國時代,依據司馬遷於《史記‧六國年表》表列起於周元王元年(西元前475年),至於終止之年筆者不採用《史記‧六國年表》的秦二世,而是止於秦始皇統一六國(西元前221年)。此一時期,二百五十五年間的大劇變,根本原因是王室衰弱,王權不彰,導致中國歷史上首度出現重大變化和發展的時代。春秋霸政以後,齊、魯、晉等國的卿大夫紛紛竄起執掌國政,其後所開啟的戰國新時代,是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併立,各諸侯國目無王室,各自擴張各自為政,是割據分裂爭雄的局面,由於各自為政各自發展的結果帶來的是社會、經濟、學術等各層面的連帶引起變動,筆者試圖了解並加以研究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面對長期戰亂的時代,禮壞樂崩社會失序的時代,封建體制瓦解,井田廢棄,安定又純樸的農業社會改觀,先民們對此一連串的劇變,是如何因應?有所因應的社會又是變化成何狀況?戰國新時代出現,在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分別透過積極的變法革新,呈現新的面貌與氣象,展現出不同於春秋時代的國際氛圍,山東六國面對強秦的崛起,及其強烈擴張兼併的企圖,在秦主導的戰場上,來勢兇兇的軍事攻擊下,斬殺殘酷動輒血流成河,所引起的動盪不安與震恐,是前所未有的,各國君臣的因應作為與對策為何?如何對抗強秦的蠶食鯨吞與步步進逼?一個原本僻遠又落後的秦國,又是如何能在商鞅主政變法之後,有能力發動長達百年以上,多達百次以上的統一戰爭而不衰敗?因此東方六國,特別是與秦毗鄰的三晉及楚,他們的百姓是長期遭受慘烈戰爭的傷害,長期忍受戰爭帶來的痛苦與困厄的煎熬,面對苦難的百姓,有志有識之士,以無比的熱忱關切,有的奔走呼籲提唱仁政,以挽救水深火熱的苦民,有的極力思索理想的政治思想、經世濟民思想,縱橫權謀的思想以及安身立命的思想等等,因此各種思潮澎湃,以因應及解決時代所需,也因此成就出諸子百家的學說,也因此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我們必需從戰國先民用血淚寫下的戰國歷史中,得到珍貴的啟示,讓也在寫歷史的我們,能記取教訓!

參考文獻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3月初版
李怡嚴、賴建誠,〈論孟子的井地說—兼評梁啟超的先秦田制觀〉臺北,《新史學》第十三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上篇)〉、〈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封建與宗法(下篇)〉,臺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十卷第三期,1979。
王瑞傑,《西周封國之自主與交融—周代封建性質的再檢討》,王仲孚 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黃紹梅,《商鞅反人文觀研究》,劉文起 教授指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