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21.163
  • 學位論文

高懷民教授《易》學研究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近當代《易》學前輩,或著述研究,或講學授徒,近百年來持續耕耘,傳承並延續中華經典的文化丰采,為此片學術園地貢獻良多。然目前對於近當代《易》學的研究,多為全面性或概論性,缺乏《易》學人物之專題討論,甚為可惜。高懷民教授乃上世紀首位撰寫《易》學史的學者,並於大學院校教授《易》學相關課程數十年,指導不少新一輩的《易》學研究者,確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力。本論文乃就高氏之《易》學研究為主體,評述其《易》學史與大《易》哲學之內容,並比較先後期學者的同異說法,以呈現高氏個人學說與特色。 在論文的正文部分,首先,筆者茲就高氏之《易》學史研究相關著述,分作先秦《易》學、兩漢《易》學、宋元明《易》學和邵雍先天《易》學四大部分為開展,以高氏專書與單篇論文所述及之內容,依時間先後次序進行詮說,並就高氏提出之較為獨到的意見,與其他學者的主張同時並列呈現,以說明學術界對此一議題之關切和面向。然因《易》學史涉及之範圍龐雜,筆者個人學力有限,無法閑熟地掌握《易》學流變之全貌;至云其他學者之不同主張,或有理解未殆和搜羅未盡之弊,致使本文有諸多疏漏,乃個人未來仍待努力之空間。 其次,大《易》哲學乃高氏欲於此人心迷亂之時代,發揚的救世哲學。此一部分之論述因與前文部分重疊,故僅就其《易》學史未論及或特別提出之處,擬自「思想精義」、「體系建構」、「人物關係」、「時代意義」,作主題性的討論。筆者認為高氏一系列的《易》學研究,乃為闡明《易》從「案頭知識」到「生命哲學」之認知,推及此學廣至普羅大眾,確立人生的中心思想。 最末,筆者則就「『《易》為哲理之書』的撰述立場」、「《易》學史研究方法的特色」、「述史方式與語言風格」、「未竟之處與研究限制」四點,檢討高教授《易》學研究之得失,以期對此前輩能有一客觀而不失公允之評論。文末,乃就筆者本論文的缺失及展望,簡要敘述。

關鍵字

高懷民 易經 台灣易學 圓道

參考文獻


三、民國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42.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
47.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01.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09.高明:《高明文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1日。

被引用紀錄


張娣明(2008)。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30798

延伸閱讀


  • 吳進安(2015)。高懷民教授易學理論之研究哲學與文化42(12),95-11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158383-201512-201512230006-201512230006-95-114
  • 周茹芬(2012)。宋儒王宗傳《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3233
  • 游佳樺(2006)。俞樾曲園《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2059
  • 陳進益(2016)。黃元炳《易》學研究健行學報36(2),43-6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21108003-201604-201605040028-201605040028-43-61
  • 康全誠(2007)。惠棟《易》學思想探究遠東通識學報1(1),1-14。https://doi.org/10.6795/JFEUGE.2007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