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233
  • 學位論文

台灣當代箏壇發展影音典藏─以黃好吟為例(民國六十七年至民國九十七年)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國樂自民國三十七年在台灣發跡以來,發展至今約莫六十年,期間各項樂器亦獨立發展;而在台灣箏樂發展中,古箏演奏家黃好吟在箏壇中佔有相當的影響力。黃好吟就讀中興大學經濟系期間,參與箏樂社活動,由此奠定其對箏樂的濃厚興趣。由於喜愛與積極的學習熱忱,黃好吟中興大學畢業後,考取中國文化學院國樂組(現今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本文研究範圍為黃好吟由大學時期(民國六十七年)迄今(民國九十七年),在箏樂壇發展的這三十年間,筆者將此三十年經由資料蒐集與研究後,將黃好吟個人的演奏歷程,分為三個重要時期:(1)黃好吟箏樂技巧發展期(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五年)、 (2)黃好吟個人演奏活躍期(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五年) 、(3)黃好吟學術發表與教學期(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七年)。 接下來以黃好吟歷年作品與相關文獻作為研究主旨,由上述分類統整筆者所蒐集到的資訊,如靜態資料(節目冊、新聞報導、樂譜手稿、照片、期刊論文、著作書籍);多媒體資料(歷年演出記錄影像、有聲資料、訪談) 等相關文獻,將之按年份分類編號與保存。 接著撰文重點偏重於黃好吟箏樂演奏風格特點敘述。黃好吟對於樂曲詮釋有著獨到且明確的分析,發表論文皆有深入探討現代樂曲之曲式及特點。 兩岸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箏曲廣為台灣習箏者廣泛使用,台灣箏樂作品相較之下屈指可數,黃好吟近十年積極邀請樂界知名作曲家,為箏樂創作不少新曲,親自演譯與灌錄專輯。黃好吟多年在教學方面,學生亦始嘗試新作品,在課堂中的肢體課程安排,務使學生能融入音樂的氛圍裡,鼓勵後輩習箏者嘗試新作品。 最後以成果短片製作流程為主旨,撰寫初期腳本設定、畫面挑選、聲音錄製過程與後期製作,詳述短片內涵與目標。蒐集之珍貴資料,經過黃好吟同意,發表於筆者架設之網站中,期望能達到推廣箏樂與典藏之目標。

關鍵字

黃好吟 數位典藏 箏樂 古箏

參考文獻


郭長揚。《梁在平─琴韻箏聲名滿天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潘世姬、陳玠如。《盧炎:如詩的鄉愁之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劉婉俐。《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Slenczenska, Ruth.《指尖下的音樂》(Music at Your Fingertips)。王潤婷 譯。台北:大呂出版社,1991。
黃文玲。〈五十年間(1949-1999)臺灣的國樂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

被引用紀錄


謝岱霖(2012)。當代箏樂的多元文化性 -以樊慰慈箏樂創作中的世界音樂元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2058
陳安(2012)。歌劇拍製的理念與實踐-以《依多美聶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44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