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是小說研究領域中的一顆「遺珠」,具有相當藝術價值的《禪真逸史》,實值得經由大篇幅的論述,凸顯其特色所在;《禪真逸史》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在於「題材混融」,但卻往往為混類現象的研究者所忽略。本文期待能讓一部藝術價值相當的小說,得到應有的闡述,並使《禪真逸史》被混類現象的研究正視。 《禪真逸史》以南北朝後期的南北對峙為主要時代背景,敘述東魏大將林時茂(林澹然)出家學禪,其弟子杜伏威、薛舉和張善相三人舉兵封侯,四人最終修成仙佛的故事。本書首刊於明天啓年間,自明末迄於清代,始終刊印不絶。作者為清溪道人方汝浩,方汝浩於史無傳,生平無可查考。 研究者普遍認為,《禪真逸史》的主題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也點出《禪真逸史》融合了哪些三教思想。但是,若要對小說達到最精確的理解,便必須釐清《禪真逸史》如何結合三教思想,即三教思想之間的關係、組織安排為何的問題。故本論文對《禪真逸史》主題思想的討論,首先將指出《禪真逸史》兼攝了三教的哪些思想,再進一步討論三教思想的結構。 「題材混融」是《禪真逸史》最重要的藝術特色,確立《禪真逸史》混融了哪些題材類型、如何成為這類的題材,及各種題材類型間的聯繫、關係,即為本論文三、四章的討論重點。由於神魔題材是《禪真逸史》的主軸,故本文擬以神魔題材的「人物」──謫仙、所遇之人,「情節」──受難、了結情緣與濟世,以及「空間」──受劫世界作為切入點,探討《禪真逸史》「題材混融」的問題。 而《禪真逸史》對這六種題材類型的處理,與當時個別題材類型的普遍處理方式,有無殊異之處?經由與當時類型小說的對照,《禪真逸史》的處理方式,又具有怎樣的意義?是第五章首出的討論重點。既然揭示《禪真逸史》「混融」六大題材類型,便必須界定何謂「混」、何謂「融」。再者,由於「讀者」是《禪真逸史》成書的重要考量,從「讀者」的觀點來看,混融六大題材類型又具有何種意義?而「混融」的宣傳與創作,又是否是編輯者與作者有意為之?這是第五章另一項討論重點。 《禪真逸史》「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透露本書具有「入世」與「出世」的雙重立場;穿梭其間的人物「俠」與其修禪煉道的目標,又具有「利己」與「利他」的雙重傾向;再加上混融六大題材類型的藝術特色,說明《禪真逸史》的整體特色在於「多樣」。《禪真逸史》在「入世」的立場上肯定「出世」;讓「俠」修禪煉道、企及仙佛,由「利己」逐漸趨於「利己」、「利他」;以神魔為主軸貫串六大題材類型,則是《禪真逸史》對「多樣」的「調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