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71.202
  • 學位論文

初探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

Explorative Study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aiwan Salmon-Focus on Shei-Pa National Park

指導教授 : 汪靜明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從環境教育觀點出發,透過時間脈絡軸線,探究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推行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強調環境教育在物種保育扮演之角色以及政府自然保育單位推動之過程、策略和成果;本研究透過環境教育推動歷程的分析和解釋,冀求有助於對政府保育單位推動環境教育工作之瞭解及其環境思維轉變。 教育為國家公園設立之重要功能和目標之一,成為進行環境教育的適宜場域;在保育工作中,環境教育角色亦漸趨明顯,是人類涵養對環境友善關心的根本要素。本研究以台灣櫻花鉤吻鮭為主軸,針對其生態指標意涵和保育工作歷程進行回顧,並分析雪霸國家公園推動環境教育開展之歷史背景:在生態保育思潮中,具教育目標功能導向之國家公園成立,聚合專業人力資源、組織編制;並承接相關政府單位歷年對台灣櫻花鉤吻鮭調查及研究之成果。 本研究透過WHO-IDEA思議建構,經由歷史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口述歷史和深度訪談之研究方式,並佐以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之直接觀察,進行資料蒐集、分析、檢核和詮釋,初步建構出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歷程中依據推動工作重點及政策發展議題,分為(1)草創規劃期、(2)棲地保育及環境教育並進期、(3)夥伴關係民眾參與期、(4)環境教育資訊整合期等四大階段;政策制定及推動策略受到環境議題、人員角色、社會需求之影響。環境教育推廣模式,係透過法規、政策、計畫、人員、經費等相關資源之投入,經由保育研究建立基礎和環境教育轉化,藉由人員解說、非人員解說、環境教育活動辦理、地方參與機制建立、資訊平台建置、媒體等方式作為傳達環境教育之媒介、管道和平台。 本研究分析環境教育推動之成效涵括(1)對物種及其生態保育議題之瞭解與認同、(2)棲地環境改善及鮭魚族群數量增加、(3)地方參與機制建立,擴大保育效應。同時,在環境教育層面、經營管理層面、棲地生態層面亦各面臨環境教育推廣工作之相關課題。 最後探討環境教育和台灣櫻花鉤吻鮭保育的雙向互動關係與角色,台灣鮭魚為我國物種復育與自然保育之典範,提高國人對於物種生命和棲地保育的關注,彰顯環境教育角色。台灣鮭魚做為生態保育和環境教育之題材,經過政府相關單位的宣導,提高環境教育的關注度,引發更多人對於其他物種生命和棲地的關切和保育,培養正確之環境價值觀。

參考文獻


李三畏(1990)。我國自然保育工作現況。發表於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周樑楷(1993)。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許雪姬(2003)。近年來台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149,38-45。
游鑑明(2003)。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近代中國,149,17-27。

被引用紀錄


何晃宜(2011)。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融入國小校外教學之層級分析〔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2611201410142412

延伸閱讀